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的时空与情怀
作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接过四言诗的古老格式之后,曹操挟持一代枭雄的宏大气象,为其注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四言诗的格局、气象、思想与情感,代表了曹操最高的文学成就。意欲在宏大空间中,以有限的时间完成伟大的事业,曹操这种领袖抱负,集中体现在《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几首作品中。
  其中,《观沧海》是曹操表现空间感受和空间想象的四言名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jǐ)。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q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lǐ)。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为中国自然山水诗的首次高台亮相,《观沧海》被广泛收入各种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
选,但几乎没有哪个版本指明此诗押上声纸韵(“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属乐府诗的套语,见于曹操的多首诗作,不在押韵之列)。因此,也就没能很好地发现全诗每四句押一次韵的秘密。
  问题全在于,“山岛竦峙”的“峙”发生了古今音变。“峙”今音zhì,去声,读者无从发现“峙”与另外两个上声字“起”“里”的押韵联系。据《康熙字典》介绍,“峙”,“《广韵》直里切;《集韵》《韵会》丈里切;《正韵》丈几切。纸韵”。而“起”“里”也是上声纸韵,三个字同一声调、同一韵部。这就意味着,每四句为一个节奏,才能诵读或默念出上声韵的高低起伏,更好地传达诗人首次观察壮阔大海时的惊奇与激动。
  在描写上,《观沧海》焦点聚集于“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各家注解为水波动荡。此解虽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与下文的“洪波涌起”意义重叠,似不可取。考“澹”有“满溢”之意,可惜从未被任何辞书收录。《淮南子·览冥训》曰:“凤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高诱注:“澹:溢。”“水何澹澹”,描写海水无边无际、远溢天外的视觉感受。这就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区别为不同的海水状态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澹澹”,也应如此理解。“云青青”,显示天空之云厚重而浓黑;“水澹澹”,显示海水广远而满溢。
  往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应“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接应“水何澹澹”。最后,以日月星汉的昼夜景象,呈现天地一体且声、光、无所不具的沧海气象。如此一来,诗人透过“观沧海”的体验与想象,完美表达了动态欣赏宇宙万象的意愿。
《观沧海》诗意图
  《龟虽寿》与《观沧海》的空间感受不同,而是以主观愿望顺应时间、抗争时间: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平声韵)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暑假作业的答案(上声韵)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平声韵)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上一句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俄罗斯硬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大冰盖  除了末二句,此诗以四句上声韵居中,两端各为四句平声韵,设计上极为均衡。传诵最广的部分,即处于全诗中部的四句上声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之说,而追求立功的豪杰之士即为“烈士”。例如《三国志·吴书·胡综传》,有“天下雄夫烈士欲立功者”之语。在《龟虽寿》中,诗人将“老骥”与“烈士”类
比,将“暮年”与“壮心”联系。老当益壮,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壮图未成功,则暮年不敢死!希望以“养怡”求得“永年”,通过“永年”完成“壮心”。诗中,既有完成毕生使命的勃勃雄心,又有担心死神胁迫而时不我与的重大焦虑。
  再看《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平声韵)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平声韵)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平声韵)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证书的英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平声韵)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入声韵)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平声韵)送花贺卡内容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平声韵)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平声韵)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四句一韵,七组平声韵之中,嵌入一组入声韵。“忧思难忘”之“忘”,有“平声阳韵”和“去声漾韵”两读,此处读平声(wáng)。而且,在魏晋至唐宋
的诗史上,“忘”也以读平声居多。例如苏轼的悼亡名篇《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wáng)”,就应当读平声,因为整首词押的是平声韵。
  全诗平多仄少,在相对平静的韵律变化中,中部凸显出较大的起伏。“对酒当歌”的命意,显然与汉乐府《善哉行》中的“欢日尚少,戚日苦多。何以忘忧?弹筝酒歌”,存在主题上的连续性。“月明星稀”四句,提出乱世英才“何枝可依”的问题;“山不厌高”四句,高高举起吸纳英才的橄榄枝甚至橄榄树。“山”“海”与“周公”,由自然进入人事,以形象包孕思想,格局宏大、寄托深远。“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喻象,又与“观沧海”一脉相承。
  唐代宰相张说,在《邺都引》一诗中如是描述曹操:“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以此观察,《观沧海》在纷呈的宇宙万象之中,展示了诗人和政治家宏广的空间情怀;《龟虽寿》祈求个体生命的延长,来获取实现伟大抱负的时间条件;《短歌行》则以时代的崇高理想和礼贤下士的个人私德为感召,企望吸引更多的时代精英归附自己,共襄盛举。观海、祈年、求友,从空间、时间、亲和力三个维度,相对完整地勾画了曹操的壮志与伟业、诗情和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