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宾作品莫言《蛙》的叙事语言修辞探析
邓梅
《蛙》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采用多种文体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包括元故事、戏剧体和书信体,故事的背景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主要叙述了姑姑的传奇人生,洞察历史的同时也在探求生命的奥秘。莫言的生命意识非常强,他的创作历程跨越了二十多个春秋,他将黑土地上的生命故事用各种随意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他坚强而激越的生命力在《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等作品中疯狂地展现出来。然而他在创作《蛙》的时候,不再仅仅是“书写生命”,更是上升到一个“凝视生命”的高度。平息了激情地叙述,改为理性的反思,对生命意识的关照也更加严谨和深沉。他继承了传统小说中对人性和生命的描写,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直面这些问题。《蛙》对于生命意义的描写是史无前例的,是在特殊时期对生命的一种深沉反思。《蛙》的历史题材不仅宏大,而且还富有哲学意义。作品的精神内涵中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种思想,使得这部小说的生命力更为顽强。作者通过元故事、戏剧体和书信体的方式展现了《蛙》中“生命凝视”的多重意义:生命凝视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但是这两种类型的生命凝视的主体思想是统一的,即生命的本质意义和生命的尊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莫言的《蛙》进行深入分析,以求探寻作者在创作时对生命的感悟和把握。
一、敢于直面自己
当我们靠近事物进行详细观察的时候,经常会忽视很多东西,这也就是所谓的盲区。计划生育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基本国策,在当前的生活中,这种荒诞而苦痛的政策仍然存在。对于这种独特政策的评价,也许我们的看法还很肤浅,也许应该放在更广阔的视野和角度上去分析,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但是,我们无法界定这个视野和角度的尺度,到底什么样的界限才算合理是宇宙创世纪之初还是佛教创始之时?通过这种方式去界定时间限度,不免有些虚无而失去意义。作为没有远见的人类,是应该进行清算的时候了。人们对《蛙》争议最多的无非是那一部话剧和五封书信的创作文体。莫言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姑姑这个形象,在莫言的笔下,姑姑简直就是一个天才,同时,她也是一个恶魔,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心情是错综复杂的。另外,小说还有一条隐含的辅线配合姑姑这条主线进行叙事。戏剧家蝌蚪在小说中是一位忏悔的知识分子,我们从他的忏悔中看到人性的扭曲和灵魂的阴暗面。蝌蚪胆怯而卑微,无法与姑姑相比。但是蝌蚪的随缘和安于现状又是姑姑不能比的。逝者已矣,生者当悲,然而在悲恸之余,生活仍然继续,没有丝毫改变。蝌蚪原配之妻王仁美去世后,蝌蚪续弦,并将妻女接至北京生活;为了让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生活水平改善,他就像一只采蜜的蜜蜂,一直勤勤恳恳、战战兢兢地奋斗着,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成为著名的戏剧家。但是蝌蚪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为了赎罪,只是迫于大城市的压力,只有回归故里才能心里稍安。
其实在作品中,蝌蚪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代表,虽有同情心,但是自私、懦弱、现实,虽然想做出成就,但是又怕背负太多,无法承受。萨义德曾这样定义知识分子: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指有能力且愿
意为公众做出表率,表达公众愿望,在哲学、观点或态度方面有自己见解的人。但是,这也是一个让人难以驾驭的角,因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角就代表了他必须站在风口浪尖上,敢于去直面尴尬的问题,同教条与正统进行对抗,所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代表被遗忘或者抛弃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的利益和观点才是他们存在的理由。普遍原则是知识分子最为基本的做事准则:全人类都可以对政府和国家的行为准则提出期望,尤其是设计正义和自由的时候。他们应该对违反这些标准的行为进行指证和对抗,无论这种违反是有意还是无意。蝌蚪是知识分子的一员,所以他要通过戏剧来表明自己的声音和观点。但是他有着懦弱胆怯的天性,他创作的戏剧,即使是虚构情节的剧本,也要体现做好准备,将剧本中所有真实地名或者人物进行伪装,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蝌蚪的赎罪行为表现出自嘲性的无奈,虽然是文字上虚伪地进行忏悔,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有任何作为。但是,刻意的掩饰和淡忘并不能消除罪恶,他的赎罪行为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引出新的矛盾和黑暗。被损害和被侮辱的人不会联合到一起。他们之间暂时的团结、怜悯和鼓励只是一种虚空的、没有实质意义的单纯的幻想。蝌蚪同样也承受过计划生育的悲剧,的陈眉并没有获得他的同情,反倒是“”给他带来了无穷的恐惧感,他一直在担心无法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和组织的追究。对于蝌蚪的迂腐,同学李的话可谓一针见血:“你也不看看你自己,以为自己是棵什么菜,组织哪有闲心来管你的闲事。你以为你是皇亲还是国戚,干什么都要引起世人红顶,你不就写了基本破话剧么。”早年失子确实对他打击挺大,但是他早已淡忘了这些,渐渐地开心了起来。
19
2013%短篇小说
二、通过书信体“讲述”和话剧体“展示”
整部作品的叙事结构是由五封书信连接起来的。其中,前四封以书信体的形式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现在读者面前,而第五封书信则采用一部九幕话剧的形式,也就是话剧体来展示内容。作者采用这种书信体叙事和话剧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内涵展现了出来。“展示”与“讲述”在西方现代叙事学理论中有详细的区分。采用“非个人性”的、“客观的”“戏剧化”的形式将故事直接呈现出来,其中不加入任何的评论,就是“展示”;而“讲述”一般是作者或者是作品中的叙事者直接叙述故事的发展,其中常常加入作者的评论与态度。现代小说常用“展示”,而传统小说常用“讲述”的方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很明显,“讲述”的叙事方式更受现代作家的推崇。但是《蛙》是在“讲述”为主的叙事方式基础上,巧妙地结合运用了“展示”的叙事方式,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书信体的叙事方式是讲述的,而话剧体的叙事方式是展示的,“展示”让故事发展更为清晰明了,而“讲述”则让作者发表评论更为自由。
然而,书信体的叙事方式又不同于其他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比如,在修辞学上,它就比日记体的方式有明显的优势,书信体更容易将读者引入作品。很多时候,作者都可以将读者设置成现场的一员。虽然这种“在场”是虚构的,但是读者会对作者的评论更有真实感,或者说作者的评论也更有针对性和分寸感。更巧妙的是,在《蛙》中,这个虚拟在场的读者是一个国际友人,一个不十分了解中国国情的
外国人,一个日本人。这就使蝌蚪这个作品中的“可靠叙述者”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一直以来,外国的媒体经常借用计划生育这个中国特的国策来攻击中国的人权问题。在向那位国际友人杉谷义讲述姑姑这个中国计划生育直接关系人的故事的时候,分寸就更不容易把握和拿捏。他既不能隐瞒真相,也不能放大事实,而是必须在一个更高角度、更宽阔的视野去反思一事件,立场还必须要坚定。总之,采用书信体的方式叙事,就需要作者心中时刻存在一个虚拟在场的读者,而这位“在场”的读者迫使作者在叙事的控制上必须恰到好处。叙事者在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的评论上更显出作者在叙事控制方面的能力。
带马字的诗句
三、女性身份与男性作为的冲突
作品中的姑姑是真正的革命后代,她从小就从父辈那里继承了一种思想,那就是忠诚于党。于是,在被日军抓到平度城后,就出现了一段智斗日军司令谷山的传奇故事,而这些都是男性行为特征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男权占统治地位,女人只能是附庸于男性而存活。但是姑姑却打破了这一传统,为自己做主,当了妇科医生。这样的身份设计也让她的性格中表现出更多的男性行为特征,例如行事果断、雷厉风行、敢作敢当、说一不二、嫉恶如仇,甚至于豪情万丈,这些都尖锐地体现在她的身上。她的男性行为特征也在她叉腰骂街,自称“老娘”的话语中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直到后来,失恋差点彻底击败这位有着男人性格的女性,她的恋人王小倜叛变革命,投了国民党,这让姑姑身败名裂,信仰几乎完全消亡。但是她挺过来了,站起来了,继续忠心不二地跟着党。
她的第二次恋爱正值“”时期,这被定为作风问题受到批斗,但是她一样坚强地走了过来,她的男性特征让她比一般女人更有抗打击能力。从小接受红革命文化影响的姑姑,当国家提出计划生育国策时,她坚决拥护。她相信党和国家推出这样的政策是为了全人民甚至是全人类的利益。她感觉自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这让她在执行计划生育的时候显得冷酷无情。她强硬地实施计划生育,成为国家意志的直接执行人,这时的她又恢复了那种所谓的男性行为特征,铁面无私,冷酷无情,失去了女性的特征和自我的个性。姑姑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是在特殊历史时期特殊政策下的牺牲品。她抛弃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投入到对党的忠诚中,随着历史的潮流翻腾向前,不仅仅是从小接受的革命思想的影响,而更多的则是她想要证明自己,表明自己的态度。而这些心理正是让她展现出男性行为特征丧失女性气质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作品所表现出的女性身份与男性作为的冲突,这也是特殊国情的特殊需要。
四、结语
莫言作品所表达出来的生命凝视和探寻主体尊严性的思想在当前娱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更显得难得。这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继鲁迅之后对灵魂和心性问题思索的延续,他选用这种宏大的历史题材,并将之置于广阔的视野中去进行反思。以更为沉重的笔调严谨地深入到生命的内涵中去,通过对生命关照的变异和忏悔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孝端皇后[1]陆克寒.《蛙》:当代中国的“罪与罚”[J].扬子江评论,2010(03).民国风流
[2]洪融.有位作家叫“莫言”[J].咬文嚼字,2009(12).
[3]梁振华.虚拟的真实与真实的虚幻———莫言《蛙》阅读札记[J].中国图书评论,2010(04).
[4]王振雨.莫言小说的怪诞美[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5]吴义勤.原罪与救赎———读莫言长篇小说《蛙》[J].南方文坛,2010(03).
山枇杷[作者简介]
邓梅(1979—),女,贵州贵阳人,硕士,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普通话、方言。
逝者的聚会20
短篇小说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