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甄宝玉角的引入浅析《红楼梦》的艺术
手法
摘要:甄宝玉在《红楼梦》中的出场回合并不多,尤其是在曹公所著的前八十回中,甄宝玉的形象仍具有模糊性。然而作者安排这一角出场并非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具有深意的。本文将就甄、贾宝玉的人物关系浅析《红楼梦》通篇真假相映、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关键词:甄宝玉贾宝玉对称手法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密宗瑜伽>道氏理论
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曾通过史湘云解释世间万物皆存在阴阳对称的道理。因此既然有个“似傻如狂”的“假宝玉”,就必然有一个“为忠为孝”的“真宝玉”与之相对,它包含了作者想要隐含的更深层的“真假互证,有无相通”的大寓意。清代王希廉说过,“《红楼梦》一书,最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定假,假不定真。明此数意,则甄、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齿冷,亦知作者匠心。”可以说,真假相映、虚实相衬、正反互参,是《红楼梦》塑造甄、贾宝玉形象的主要特。“有”“无”关乎事实,“真”“假” 才关乎存在的意义。这种“真”与“假”,“虚” 与“实”形成对称,是曹雪芹揭示作品内在主题时运用的十分重要的手法。
一、结构上的对称美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986年, 周汝昌在其《曹雪芹独特的结构学》[1]一文中提出, 《红楼梦》“采用的是‘大对称之结构法’”。他认为, 雪芹原著的“宗旨是将‘真’隐去, 以‘假’演真”。曹雪芹用贾雨村和甄士隐两个名字贯穿整部小说, 以他们的视角审视贾府的兴衰际遇和宝黛的爱情悲剧以及宝钗的婚姻悲剧。而设置甄宝玉这个人物, 构成甄、贾宝玉的对称模式, 与甄士隐、贾雨村的对称相一致。“贾”、“甄”两家互为对称, 贾宝玉和甄宝玉对称, 黛玉和宝钗对称, 种种人物对称构成了和谐统一的均衡美。他又在《红楼梦新证》中提出,在《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 贾瑞照的风月宝镜, 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 正照代表着富贵、男欢女爱;反照代表着衰败和死亡。小说的前半部分是风月宝镜的正照, 后半部分是风月宝镜的反照, 而甄宝玉的正式出场恰好是在小说中间出现的, 他是贾宝玉的反照, 是封建礼教残
害下的真实的宝玉, 是与贾宝玉相对称。
二、内容上的对称美
中国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真假人物关系模式, 塑造了一批真假人物形象。所谓真假人物
副高级工程师
手工小花关系模式就是指作品中存在一真一假两个姓名、形貌、性情相同或相似的人物形象,真假形象之间形成对比或映衬[2]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中有真假美猴王,《水浒传》中有真假李逵,而真正把真假人物关系发展到顶峰的非《红楼梦》莫属了。《红楼梦》中人物名称的由来往往是有讲究的。甄谐“真”、贾谐“假”, 但作者的评判态度并非褒甄(真)贬贾(假)。以揭示贾宝玉性格的《西江月》为例: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于国于家无望。”表面上作者在贬斥贾宝玉的不肖,实际上却是赞扬了主人公的叛逆精神。判词是从世俗的角度作出的评价,是作者正话反说。贾宝玉系神瑛侍者下凡,是“幻身”,是“假”;甄宝玉是现实中人,是“真”,甄宝玉和贾宝玉又分别代表真实的现世世界和虚幻的理想世界。小说中甄宝玉形象的设置不仅对贾宝玉的性格起到了映照和强化作用,同时还深刻地揭示了根植于贾宝玉心灵深处的两种思想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矛盾与斗争。真与假构成了虚实相映、亦真亦幻的境界,也符合曹雪芹假中有真和虚中见实的创作原则。《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甄、贾宝玉互梦作者的评判态度并非褒甄(真)贬贾(假)。以揭示贾宝玉性格的《西江月》为例: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于国于家无望。”表面上作者在贬斥贾宝玉的不肖,实际上却是赞扬了主人公的叛逆精神。判词是从世俗的角度作出的评价,是作者正话反说。贾宝玉系神瑛侍者下凡,是“幻身”,是“假”;甄宝玉是现实中人,是“真”,甄宝玉和贾宝玉又分别代表真实的现世世界和虚幻的理想世界。小说中甄宝玉形象的设置不仅对贾宝玉的性格起到了映照和强化作用,同时还深刻地揭示了根植于贾宝玉心灵深处的两种思想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矛盾与斗争。真与假构成了虚实相映、亦真亦幻的境界,也符合曹雪芹假中有真和虚中见实的创作原则。《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甄、贾宝玉互梦,犹如庄周梦蝶,孰真孰假,难分彼此。这种境界体现了作者对世界真假有无得哲学思考,充满辨证彩。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译林出版社1953年版
[2]付琼.善恶妍媸堪相较——明清五大古典小说中真假人物形象分析.[M]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1(05),1-4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