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课题组[1]
一. 问题的提出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而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数学资源、工具和场所。
梦到吃鱼从我国当前改革的趋势看,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缺乏意识和主动性,造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发挥其优势,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迫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员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我对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各表一枝二. 理论依据与选题价值
1、心理学依据
记者潜入变态网站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陕西高考录取分数线2020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
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三. 研究目标
(一)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开发的资源;
(二)探索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有效性.
网站开发合同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我们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结合数学课程资源的特点,我们将研究开发与课
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文本),学校数学站(网页)以及”教学资源包”(电子).包括:
1.教材分析(理论讲座、内容分析、说课讲析。)
2.比较教育(国内外版本教材案例,对比分析。)
3.数学阅读(包括背景资料、数学故事、人文轶事、童话故事、儿歌童谣等。)
4.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片断集锦、教具与学具。)
5. 教学课件
6.综合练习(包括基本题、变式题、综合运用、教学思考、错题举例与分析、综合练习。)
7.实践活动(包括数学游戏、操作测量、社会调查、数学作文、实践与综合活动。)
8.教学反思(我的教学故事、评价与反思、教学经验、调查报告、教学研究报告等。)
9.考试评价(包括考试卷、试卷分析、学生评价、成长记录等。)等.
研究方法:以过程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为主.具体的说,为探索小学数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开发哪些资源,我们以过程研究法为主;为探索如何使用我们所寻到的资源并使其能产生引起有效教学的正效应,我们以实验研究法为主,即在总目标的指引下,经历预诊、提出问题、收集与讨论信息、拟定具体计划、行动(实施计划)、评价总结和再诊断等步骤,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在整体上形成多重反复循环体系的过程.在本研究中我们不断总结实践活动中的经验,进行再认识、再创造,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断系统化,以指导研究工作的开展.
五. 研究阶段关于学雷锋的作文
(一)本课题研究计划三年完成,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6.9—2007.1)实验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制订实验方案,提出实验假设以及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2、第二阶段(2007.2—2008.1)实验研究阶段。
按实验方案组织实施,抓好实验过程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强实验过程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成效,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经验推广。
3、第三阶段(2008.2—2008.9)实验总结阶段。
对整个实验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整理实验材料,写好实验报告,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对实验成果作出鉴定,积极做好实验成果推广和深化研究。
为了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课题组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连续六个学期组织了六个活动.
1.2006年下半年,课题组组织了教材深度开发的活动.课题组提供教材深度开发范例,教师根据范例从三个方面对教材进行研究,撰写教材研究案例
2.2007年上半年,课题组组织了校内数学有效教学竞赛.并从竞赛活动中总结出哪些是属于有利于教学的资源,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3.2007年下半年, 课题组组织了“数学日记”竞赛,为丰富多彩的数学学科活动奠定坚实基础。3.2008年上半年,课题组组织了“教具制作”研究活动.
4.2008年下半年,课题组组织了“名师课堂赏析”活动,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研究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5.2009年上半年,课题组组织“数学小报竞赛”活动,举办数学活动周开放活动.
六. 研究方法与成效
一、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尽管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
1、创设情境,体现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兴
趣,思维被激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趣彩”,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如在教学“零的认识时”教材主题图是一组小猫钓鱼的连环画,猫妈妈钓了两条鱼,猫钓了一条鱼,淘气的猫弟弟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这三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编自演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零的意义,在彩鲜艳,富有儿童图画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实践体验,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如在教学“分类”时,我将主题图故事化,有一天小明在家做作业,无意中把学具盒、铅笔盒里的东西搞乱了,铅笔、小棒等东西都叫起来“不好了,我不到家了”哪个小朋友能够帮助它们到家呢?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主动参与,体现教材设计的探索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满足于学会读课本,理解教材,还应根据教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6-7的加法”中,因为前面已有了2-5的加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图片)“摆一摆”,几加几等于六,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的实践,很快就学会了几加几等于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改革进取,体现教材使用的创新性
因为教材有普遍的适用性,要适应地区差异,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就有相当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有的教材在结构上就显得比较单一,又由于教材的编写在时间上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往往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重要资源,如在教学“8的相关加减法”时,教材的意图是在主题图、试一试、想想做做这三个部分来完整得出8的相关加减法,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打破了教材的思路,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不仅发现有3个小朋友在池边休息,5个小朋友在池里游泳这一组关系,得到四道算式;还发现了2个小朋友有游泳圈,6个小朋友没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没戴帽子;5个是男孩,3个是女孩等等,虽
然他们说的幼稚可笑,但体现了学生的观察是那样的仔细,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