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四君子”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梅、兰、竹、菊的特征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四君子”的自然美,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梅兰竹菊的象征寓意及写意形式的表现手法。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物象写意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梅、兰、竹、菊的诗句或图片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 话题导入。
教师:最近,老师对一个词语“君子”产生了疑惑?请同学们帮我解惑。
学生:各抒己见。
结论:君子——指道德行为高尚的人。
教师:那么,你知道植物世界里的“四君子”吗?
学生:梅、兰、竹、菊。
出示课题:《梅兰竹菊“四君子”》。
2. 梅兰竹菊的特征习性。
提问;为什么梅、兰、竹、菊人们赋予它们“君子”的美誉呢?
学生回答:。。。
教师为学生总结梅兰竹菊的特征习性。
花名
特征习性
开花季节
梅花
形态多样。花有5瓣,呈圆形,有白﹑红、粉红等多种颜。民间又称“五福花”。梅枝细直劲挺,千姿百态。
冬天
兰花
兰花品种繁多。兰性喜阴,怕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喜肥沃地,宜空气流通的环境。野生兰花喜欢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山坡或石隙中。
每种兰花都不同。但春兰花期为一年的23月,时间可持续1个月左右。
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植物。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 。竹子由竹干、竹节、竹枝和竹叶组成,其中竹干挺拔空心。
竹子是会开花的,竹子开花后会成片枯死 ,但见到的人很少。
菊花
计算机二级vb花瓣呈舌状或筒状。彩丰富。耐寒,风寒霜露时一枝独秀。菊花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秋天
团圆
3.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品格。
教师总结,梅花品格:不畏严寒,高洁秀雅;兰花品格:高洁、清雅;
竹子品格:虚心正直,坚韧挺拔;菊花品格: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教师归纳:合而观之,四者有一共同点,都是不畏严寒、坚韧挺拔、凌霜而开。
过渡句:刚才看到的它们是在自然环境中的形象。那么,在画家笔下的它们又会是如何一个模样呢?那我们先来看一看梅,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一画梅花。
4.审美导引。
1)欣赏名家梅花作品集:
元代王冕《墨梅图》:画法上看是工笔画。
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出身农家。
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
石。花间一壶茶
构图:画横向折枝墨梅,这样的构图清新悦目。
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
用笔: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别具格。
造型(细节刻画):所作梅花,有疏有密,或疏密得当,以繁密见胜。枝干交错、蕊萼分枝,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往往密中有疏,多而不繁。
清代金农《墨梅图》:画法上看是兼工带写。
金农: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
金农博学多才,精篆刻、鉴赏,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
构图:密萼繁枝。
用墨:用浓淡墨随意写之,并在老干和花萼上点以重墨,表现一种幽冷疏散的意境。
用笔:梅花形象是工笔(又像是随意写出来的),枝干是写意。
造型:梅林不疏不繁之间,他画的是寒梅,以表现一个字。以表现他孤傲不阿的节志。
清朝陈枚《月漫清游图》:画法上是工笔画。
陈枚:清朝康熙、雍正时供奉内廷,官内务府员外郎(相当于学校的总务处)。
用笔用:工笔重彩。
造型:画中人物比例匀称,动态自然,衣纹线条流畅。不同的场所,布景皆不一样,山石多以方带折笔写出,界画技法精良。
此图册共十二幅,描绘宫廷仕女寻梅、赏花、吟诗、玩月的深闺享乐生活。
现代关山月《俏不争春》:画法上是写意画。
关山月:现代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俏不争春》《绿长城》《长河颂》。
题目:“俏不争春”如何理解?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娇艳似火的红正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它象征着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归宿;那铺天盖地、繁密挺拔的气势,得令人精神鼓舞,得让人斗志昂扬!红梅以其独有的冷艳装点着早春的清冷,它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看到了四季的更迭,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2)教师在给学生欣赏作品时,简单介绍一下作者与时代背景。
3)讨论: 以教师出示的2组作品展开讨论,从作者的用墨、用笔、构图、造型来分析各作品的特。时间为3分钟,学生自由选择作品,小组讨论后,教师请学生回答。
4)欣赏中国画的评判标准?
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
或“形似”。
过渡句:说完梅花,下面来说一说竹子。中国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画竹子?用苏东坡的诗句来回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5.品诗感画,体会寓意。
1)欣赏名家竹子作品集:
元代倪瓒《竹枝图》。
倪瓒:画家、诗人。江苏无锡人。家富,博学好古。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构图:图绘新竹一枝,疏朗多姿,斜伸贯穿整个画面,生动可爱。
小学生春联用笔用墨:竹叶以秃笔浓墨画成,笔墨瘦劲苍健。淡墨写枝,笔力劲辣,偃仰有致。
此画一改倪瓒画中贯有的疏冷、零落、静寂的风格,而具有欣欣向荣、清韵扑面的感觉。
明代徐渭《竹石图》
明代嘉靖年间诗人,画家,书法家,军事家,戏曲家,民间文学家 ,美食家,酒徒,狂禅居士、青藤道士、旅行家,历史学家。称“明代三大才子”。 美术方面成就创作了泼墨写意法。
徐渭创作了画法:泼墨写意法。(泼墨: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像把墨汁泼上去一样,如泼墨山水。)
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但他在书画、诗文、戏曲等方面均获得较大成功。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构图布局:此图画雨竹,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湿润形态。
用墨技法:泼墨写意法。
细节:石头(以淡墨染面,以浓墨积阴)确有玲珑剔透的效果,不愧为徐渭的佳作。
清代郑板桥《竹石图》
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又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5人斗地主
画竹: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
难得糊涂:一句平淡有味的名言。(现在有部电视剧名叫《郑板桥》又名《难得糊涂》就说的是他)
构图布局:突兀的山石外加一竿修竹顶天立地(妙趣横生的构图,突出作者的一种孤傲之气
用笔:以简劲笔锋勾勒突兀的山石。技法: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
用墨:浓淡互相呼应,形成虚实、远近对比。
造型(细节刻画):竹竿细之又细,但细而不弱,竹叶少而丰裕,不乏葱翠富强。
2)讨论:以教师分的2组作品展开观察比较。时间为3分钟。
说说每组作品中的竹子在构图布局上有哪些不同?墨又有哪些变化?
a. 元代倪瓒《竹枝图》和明代徐渭《竹石图》。
b. 清代郑板桥《竹石图》。
6.拓展延伸。
中国画中还有“岁寒三友”之称,指的是哪三位?
冬季是万木凋落的时节,而松、竹、梅在严冬仍能保持其生态,年年月月仍旧不变,因此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比喻友情长存的意思。
课后总结: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梅兰竹菊的特征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感受“四君子”的自然美,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重点:理解梅兰竹菊的象征寓意及写意形式的表现手法。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物象
写意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