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生命及其诗歌的美学价值
第22卷
V o1.22
第1期
NO.1
中州大学
JOURNALOFZHONGZHOUUNIVERSITY
2005年1月
Jan.2005
徐志摩生命及其诗歌的美学价值
孟芳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450005)
摘要:徐志摩的一生是追求爱,美,自由的一生,是用生命去实践他所学得的西方文化,并取代中国文化的一
生.这个过程使他的生命具备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15(2005)01—0048—03
个真正的诗人,他的整个生命旅程便是一首好诗.正
如王尔德所说,真正的艺术家并不是在工作室里进行模仿的
小人物电影
人,而是那些像他艺术品的人.徐志摩就是这样.徐志摩这
小笼包的制作方法个曾以自己的"艳异照亮了浓密"的中国诗坛的诗界彗星,他
短暂的生命,不仅在当时"曾惹起一番热闹",在他离去后很
师德师风自我剖析材料
长时间的今天仍引人注目,他的诗歌,一直获得读者尤其是
青年读者经久不衰的热爱.这其中的奥妙,是因为徐志摩的
生命历程及其诗歌作品拥有一份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魅力.
提起徐志摩,浮上人们心头的字眼,一般都是潇洒,浪漫
等,所谓潇洒和浪漫,就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超越,对世俗束缚挣脱的人生态度.具体到徐志摩,他浪漫潇洒的内涵是感应时代的脉搏,用西方文化努力取代传统中国文化,活出了另一
种新型的人生,这个过程无疑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但也
更具备深刻的美学意义.这是一个生命对理想的追求,它体现着人类对更合理更美好的人生的追求.
汤因比曾经说过,一部人类文明史,不过是人类面对自
然和社会的挑战而不断应战的历史.徐志摩生活的年代,中国人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改造国民精神,使中华民族摆脱民族危亡的困境."更新中国人"成了众多志士仁人的不
懈追求.对这种使命感,责任感,徐志摩早在1918年在太平
洋舟中写给亲友的信中就清楚地展示出来,但那时他还没有清楚的目标,只有模糊的爱国主义视野.去了剑桥以后,他
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24岁以后,他以前那种
以国家意识为重心的使命感,逐渐为个人主义所取代,对民约论,进化论等的兴趣逐渐被对诗歌艺术的兴趣所代替. 1922年回到国内后,他在清华大学做的第一次演讲《艺术与人生》,比较清楚地昭示出他的人生方向.在这篇演讲中,徐志摩提出一个大胆的命题:"我们没有艺术,正因为我们没有生活."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失败造成了中国人生和艺术想像的蒙昧."贫乏的人生自然只有贫乏的艺术",随后他为
青年们介绍了一大西方的艺术大师.最后他向中国的青
年们发出呼吁:"丰富你的生活,扩大你的生活,加多加强你
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把它灵性化,这样,艺术便自然会来了."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徐志摩开始了自己不同于国人的新的人生追求和艺术创作,开始用自己的生命宣传和展示新的文化和人生.
对中国传统不留情面的批判,对西方文化毫无保留的赞
颂,构成了徐志摩思想的极大特点.这一点,他比闻一多深
刻.闻一多从不把人生苦痛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更可贵
的是,徐志摩的追求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思想上,而是大
胆付诸实践,用自己的生命去展示新的理想.在上个世纪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无数文人,从传统文化的功能上认识到旧文化的种种缺陷,
进而羡慕充满活力的西方文化,他们热情向园人介绍西方文
化,但是能亲身实践西方文化的则寥若晨星,甚至可谓绝无
仅有.许多人像李欧梵教授笔下的林纾那样,只是"远远的
去倾慕充满活力的西方,自己的儒家教育跟西方的传统是截
然分割的".…只有徐志摩与众不同,他大胆地跨了一步,用
心理健康测试
自己的生命去展示,实践属于西方精髓的部分,把自己当成
他赞颂的美德和个性的化身.他迈出的这一步,是对几千年
传统中国文化造就的传统人生的超越,是对当时世俗庸常生
活状态的超越,焕发着耀眼的美学光彩.这是他"诗化生活"
的主要内涵.
徐志摩自觉地向国人展示单纯,热情,宽容,活泼,好动
的性格,和传统冷静,理智,中庸表现的截然不同,尤其是他
那传奇式的婚恋经历最惊世骇俗,也最为人非议.他胆敢冒
天下之大不韪以有妇之夫的身份去追求有夫之妇陆小曼,公
然离婚又再婚;还有他天真但激情对林徽爵的追求以及他对
所追求的女性的宽容,还有失败后的淳厚,都没有中国传统
文人性格的影子.在婚姻和爱情的追求上,他是自觉地抛弃
国人固有的冷静,理智,中庸的个性,而代之以他从西方学得
收稿日期:2004—08—20
作者简介:孟芳(1954一),女,河北大名县人,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48?
的认真,热情的个性.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男人,面对不如意
的婚姻,可以纳妾,嫖娼,偷情,但就是不可以离婚,因为离婚是对社会秩序的公然打破.于是只好敷衍,只好中庸,只好
不认真地"混".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就在这苟且,敷衍中失去生机,失去血性,失去认真的人生态度,失去对生命的尊重, 许多人成了鲁迅所说的"做戏的虚无党".
徐志摩有意要改变中国人的性格缺陷,他早就对张幼仪
说过自己要做中国第一个公开离婚的人,并且他也真的成为中国第一个公开在报纸上刊登离婚启事的男人.徐志摩不仅是个作家诗人,更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21岁时就留学美国,后转入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获硕士学位. 英美文化的深刻熏陶,影响,使他对自由,博爱,平等这些社
会价值观十分向往.因此,他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实际
上是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是对自己人生原则的坚持和维护.对林徽音,陆小曼的追求,与其说是追求心爱的女人,更
毋宁说他是在追求理想的人生.他说:"我尝奋我灵魂之精
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他之所以公开离婚又重新结婚, 是"他万分诚恳的相信那两件事都是他实现那'美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他重新选择婚姻,不仅是中止没有
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而更是将这种选择看作是争取社会进步,实现信仰与理想的自觉行为.徐志摩在给前妻张幼仪的信中说:"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
先做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_2J他认为,维护爱情,就是维护自己的生命,"恋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恋爱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 恋爱的失败,是生命的失败,这是不容疑义的.""不能在我生命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我对不起自己.在为人的生恬里不能实现我之所以为我,我对不起生命."徐志摩是把恋爱自由与人格自由联系起来,与生命的圆满联系起来.他立意追求真挚爱情,活出有活力,有热情,认真而不苟且的人生,与苟
活,麻木,敷衍的传统人生划清界限.在这斗争与追求过程
中,他没有退回苟且,中庸的老路,自始至终展现着为国人所
罕见的热情和活力.虽然陆小曼后来的某些表现让她失望了,但徐志摩为理想而奋斗的价值永存,其成功与否并不能
抹煞他精神和行为放出的亮光.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勇于
追求理想的美好的人生模式,他短暂的生命也展现出时代的进取精神,满足着社会转型期中国人对特立独行自由精神的渴盼.他的生命由此获得了珍贵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作为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生命历程,徐志摩的生活不
仅与美的理想紧密结合,而且还表现为与诗歌艺术的紧密结合.艺术与日常生活本是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在许多诗
人那里,诗歌艺术与诗人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有鲜明界限的.
诗人不同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他的内心一旦受到诗神的召唤, 能够立刻进入艺术世界,让自己的灵魂听命于诗神的调遣.
此时是诗人世俗生活的一个"中断",如同普希金《诗人》中所描写的:
当还没有向诗人,
要求庄严的牺牲的时候,
诗人尽在怯懦而虚荣地,
浸沉于世俗无谓的烦忧;
他的神圣的竖琴喑哑了,
他的灵魂咀嚼着寒冷的梦;
腰线效果图在空虚的儿童世界中间
也许他是最空虚的儿童.
然而,诗人的敏锐耳朵
刚一接触到神的声音,
他的灵魂立刻颤动起来,
像一只惊醒的鹫鹰.
当代诗人王家新也这样描述诗人的日常形态与创作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