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抒情詩一百首
編者簡介蓝莓果酒
璧華,原名紀馥華,另有筆名懷冰,福建省福清縣人,1934年出生於印尼西爪哇首府萬隆市。1947年回中國,1952年畢業於青島山東大學中國語文系。七十年代初來港。1994年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七、八十年代,文藝評論多見於《七十年代》月刊。編纂的選集有《中國現代抒情詩一百首》、《香港小說散文賞析》和《魯迅與梁實秋論戰文選》等。著作有《幻美的追尋》、《中國新寫實主義文藝論稿》、《意境的探索》和《香港文學論稿》等近十多種。
編選特语言栏不显示
本書選詩的範圍十分廣泛,不論其詩派,也不論其風格,只要是好的抒情詩,就可以入選。正如編者在《寫在前面》所說:「『真、善、美』並重是我們選詩時的唯一標準。」
本書選取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七十年代中國抒情詩100首。選詩並沒有嚴格按照發表年代排列,只是將1949年以前的中國抒情詩,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的抒情詩作了大略的劃分;至於1949年以前三十年間的詩作,大致上是按自由詩派、格律詩派、象徵詩派,抗戰詩來排列。選詩的數量分佈如下:1949年以前選取最多,有61首;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選19首;台灣選15首;香港只選5首。
公务员套改工资表這本書在每首作品後附詩人簡介及評析,對詩歌的內在含意,以及其藝術技巧作了簡要的說明,對詩歌的欣賞方法,讀時應掌握的一些常識,也作了淺白的解說,對讀者來說,亦具參考價值。
打新作品背景
詩歌來自四個不同的時空。
1949年以前,中國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軍閥割據、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政治紛亂,而經濟則陷入崩潰。雖然如此,這三、四十年的中國大陸,卻是一個傳播自由民主與人性覺醒的年代,尤其見諸於追求男女平等與戀愛自由。
1949年中國實行社會主義計畫經濟以後,文藝便服從政治,要為工農兵服務,這一段時期的文藝作品無可避免地染上濃厚的政治彩。直到1978年採取經濟開放政策以後,文學作品才再一次獲得生機,在以後的二、三十年間,逐漸與世界接壤。
除了中國大陸外,另外兩個時空也值得關注——台灣與香港。這兩個地區在1949年後,經濟飛躍發展,城市化的速度在六、七十及八十年代超越大陸,思想與文化亦與世界同步。至於香港,受益自由經濟之餘,又多了一層「殖民地」的政治彩。
本選集雖避重就輕,略過事件,專注抒情,但以上種種背景,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呈現在作品的
技巧和內容中,值得讀者細味。
內容大要
本選集既名曰《中國現代抒情詩一百首》,內容自然集中於一個「情」字。但除了「男女之情」外,還兼及離鄉之情、思親之情、家國之情、詠物之情、抗日之情、感時傷逝之情等。表的儿子
1949年以前選取的61首作品,內容近半歌頌男女愛情,如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大白的《郵吻》、汪靜之的《伊的眼》、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朱湘的《答夢》與戴望舒的《雨巷》等;其他的抒情詩,則或多或少與上述幾種情懷相涉:如劉延陵的《水手》、李廣田的《鄉愁》與李金髮的《故鄉》寫思鄉懷人、聞一多的《也許》與陳夢家的《葬歌》寫傷逝孤憤、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寫離愁別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與杜谷的《泥土的夢》寫家國之情,還有嬰子《山,滾動了》與程兆翔的《白骨草——紀念一個無名的士兵》寫抗日之情等。
1949年以後選取的15首作品,愛情仍然是主流,但礙於政治形勢,感情的抒發,不得不與國家的「大我」融為一體,如季季的《正是杏花二月天》描寫「託人帶情信」時,更有這樣的句子:「呵,你是給他寫的信 / 我保證送到他手邊; / 油礦上誰不知道他 / 那是個能幹的好青年。」又如呂劍的《一個姑娘走在田邊大道上》,也在愛情的主題中抹上一層時代的彩:「她是誰家的姑娘? / 是不是開拖拉機的那位姑娘? / 當谷子一片金黃的時候,你可聽過她在收割機上歌唱?」
至於台灣與香港抒情詩的內容,大概也離不開前述的各種範圍,但這兩地因為經濟的發展與城市化,催生了抒情詩不同的內容,不過,這些風格迥異的作品,並沒有收錄於集內,是為不足之處。
藝術特
本書的詩作選自五四至七十年代,呈現了新詩發展的三個階段:(1)啟蒙時代,(2)三、四十年代的詩藝發展,(3)現代主義的興起。
啟蒙時代因為離開格律詩的時代不遠,所以無論語言與形式,仍然保留某些格律的要求。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與聞一多的《也許》就是其中的兩個典型例子。這兩首詩的句法整齊、押韻、音節鏗鏘。至於其他詩人,不走「新月派」路線的,作品大部分都較散文化。
新詩發展到三、四十年代,在藝術技巧方面,獲得很大的提升,如馮至的《蛇》比喻新穎;柳木下的《大衣》場面戲劇化;卞之琳的《白螺殼》時空交錯;辛笛的《航》富有哲思;艾青的《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並置對比,都大大增加了中國新詩語言的密度與表現的張力。至於李金髮轉化法國的象徵主義,又豐富、拓闊了中國新詩的內涵,此書選了他兩首作品——《自題畫像》與《故鄉》,正體現了這一類作品的風格。
东征十字军另一個值得留意的是「現代派」的興起。「現代派」始於1932年戴望舒在上海創辦的雜誌——《現代》。「現代派」在六、七十
年代的台灣與香港,通過實踐而展現了不同的面貌。所謂「現代性」,是指城市化後的社會,人的處境產生了根本的變化,疏離、孤獨與寂寞感時有顯現,表現技巧因為西方文藝思潮(如「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魔幻主義」)的影響,也變得複雜和多樣化了。
教學建議
1.劉大白的《郵吻》與應修人的《到郵局去》,同是以「信」
為題材,抒寫愛情的作品,但前者略嫌嘮叨、而且太露,不及後者的簡約、點到即止,以及較有詩味。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本書中選取自己最喜歡的愛情詩若干首,然後作比較分析,撰寫評論一則。
2.有人認為:「抒情詩不應純抒情,如果兼及敘事,就有根了。」
例如以汪靜之的《伊的眼》,與艾青的《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比較,後者是在敘事的基礎上呈現主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就上述觀點,作分組討論,並以書中所選作品為例,談談個人的看法。
3.中國古典詩歌高超的手法與具有特的人生情調,也曾給予
某些現代詩人很大的影響,如指定作品《錯誤》,古典詩歌的意象孕育了作者鄭愁予的創作靈感。試從本書中搜尋類似的作品,並作分析評論。
4.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取最喜愛的詩歌,然後嘗
試仿作。
5.教師可鼓勵學生選讀《香港新詩選讀》及《新詩三百首》的
作品,藉以認識中國新詩七十年代以後的發展,並提高對現代詩的鑑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