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
一、 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 |
(一) | |
1 | 论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
2 | 神话与中国文学 |
3 | 《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 |
4 | 《诗经·国风》的美学价值 |
5 | 雅颂新论 |
6 | 《七月》作者及主题新探 |
7 | |
8 | 《左传》描写战争的特 |
9 | 《左传》的叙事艺术 |
10 | 《左传》﹑《国语》之比较 |
11 |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比较 |
12 | 《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新论 |
13 | 《论语》的文学价值 |
14 |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
15 | 庄子思想的新评价 |
16 | 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
17 | 《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比较 |
18 | 庄周﹑屈原浪漫主义之比较 |
19 | 论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 |
20 | 论屈原作品的艺术创新 |
21 | 赋体溯源 |
22 | 汉赋新论 |
23 | 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
24 |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理论意义 |
25 | 《史记》——“无韵之《离骚》” |
26 |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
27 | 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 |
28 | 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
29 | 《孔雀东南飞》艺术赏析 |
30 | 《古诗十九首》综论 |
31 | 论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32 | 论曹植的诗歌创作 |
33 | 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及其形成原因 |
34 | 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
35 | 论左思及其《咏史》诗 |
36 | 论陶渊明的归隐诗 |
37 |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 |
(二) | |
38 | 谈中国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
39 | 中国神话传说浅探 |
40 | 从上古洪水神话看女娲补天的文化内涵 |
41 | 《诗经》所反映的贵族妇女生活 |
42 | 《诗经》弃妇诗怨情探析 |
43 | 《诗经》情歌古朴的抒情方式 |
44 | 论《诗经》征戍诗的风格特征 |
45 | 《郑风》的思想价值新探 |
46 | 论“国风”中关于婚姻爱情的诗歌 |
47 | 春秋行人形象论析 |
48 | 试论《战国策》中策士的悲剧 |
49 | 《楚辞》和韦庄的诗歌创作 |
50 | 宏旨与心路:《离骚》的结构艺术 |
51 | 试论屈原《离骚》的神话寓意 |
52 | 《九歌》主题新解 |
53 | 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文学性 |
54 | 《史记》人物传记中材料的选择、处理艺术初探 |
55 | 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 |
欲水 谭晶 56 |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分析 |
57 | 《艳歌行》浅说 |
58 | 论建安士风之嬗变 |
59 | 再次解读曹操的文格与人格 |
60 | 浅谈建安文学的生命精神 |
61 | 浅析洛神形象:曹植对于前代女性描写的继承和发展 | 宝宝流鼻涕
62 |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
63 | 阮籍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 |
64 | 从《咏怀诗》看阮籍的理想及其幻灭 |
65 | 鲍照边塞诗论略 |
66 | 《世说新语》的成书与叙事 |
67 |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 |
68 | 陶渊明对白居易创作的影响 |
二、 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 |
(一) | |
1 |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
2 | 家庭女教师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
3 | 谈谈初唐四杰在唐史上的重要地位 |
4 | 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 |
5 | 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 |
6 | 试论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荣的原因 |
7 | 王维的儒道情怀、佛性智慧与山水诗创作 |
8 | 试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
9 | 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 |
10 | 试论长安十年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
11 | 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 |
12 | 试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创作方法的不同 |
13 | 李、杜优劣之我见 |
14 | 《长恨歌》主题新探 |
在么 15 | 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
16 | 评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和新乐府诗 |
17 | 评韩﹑柳的古文理论 |
18 | 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 |
两个口19 |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 |
20 | 韩愈诗歌的艺术风格 |
21 | 论杜牧的咏史诗 |
22 | 试论晚唐古文衰落的原因 |
23 | 试论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
24 | 温庭筠词简论 |
25 |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
26 | 论婉约派词 |
中华武功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