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心理环境你好你好
科目
语文
班级
五(1)
执教人
孔祥文
课题
草船借箭
课时安排
2
学习内容
1、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
的是有创新精神。2、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3、复述课文故事。
凤凰古城旅游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学习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       
  学习课文。
1、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3、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宋浩浩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学习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时间:   10分钟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5、“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 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时间:10分钟     
 
展示交流
解疑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 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教师捡重点讲解。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时间:  8分钟     
 
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 )是( )。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         )而是(            )。
布置练习,引导完成;布置任务,强化要求。(时间:  5分钟   
 
达标检测
  1、把两边的词语连起来组成歇后语.
曹操南下                  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立军令状            有借无还春暖花开时下句是什么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          糊里糊涂
诸葛亮开口                面不改心不跳
草船借箭                尽是计谋
危城豆瓣2、本文从诸葛亮“识人心、知天象、晓地利”三方面落笔,表现他的“神机妙算”。试分析下面句子各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特点。
(1)假如鲁肃不肯“帮忙”,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假如第三天没有雾或者不是“大雾漫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假如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曹军“出动”,诸葛亮不但_____________,还可能_________________。  (        )
(4)假如这二十只船驶回南岸时,不是“顺风顺水”___________________。(    )
(5)诸葛亮预见到这些“假如”都不会出现,所以说他__________________。
测评反馈,及时矫正,学生评比,教师指正。
(时间:    5分钟 
 
盘点收获
总结
1、学生知道什么,明白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懂,下去以后练习复述课文故事。                      2.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3.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 课外延伸,总结归纳。
(时间: 2分钟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接受任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好准备: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草船借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按时交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或
后记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通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 须“学到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