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
2020-11-06
苏轼作为中国⽂学史上最具影响⼒的⽂学家之⼀,以其⾼超的艺术⽔平和渊博的学识积累,加之以⽂⼈⾃觉的创新意识,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特点,开创了⼀派诗风。以下是⼩编整理的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欢迎阅读参考!
宋代是中国古典⽂学发展的⼀个转折期,⽆论是传统的诗、⽂,还是新起的词、⼩说、戏曲等,都得到了全⾯的发展。在这其中,宋诗在经历了唐诗繁荣的难以逾越的巅峰之后并未停滞不前,⽽是在学习唐诗的基础上,进⾏开拓、创新,开辟了诗歌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在对宋诗进⾏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宋代诗坛上的许多⼤家都在做着努⼒。⽽在两宋诗坛上,影响最⼤、成就最⾼的当属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陆游。其中,苏轼作为中国⽂学史上最具影响⼒的⽂学家之⼀,以其⾼超的艺术⽔平和渊博的学识积累,加之以⽂⼈⾃觉的创新意识,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特点,开创了⼀派诗风。他的诗歌创作既体现了宋诗的特点,⼜少有宋诗所存在的缺陷和流弊,使得作为不同于唐⾳的具有时代特⾊的宋调得以正式确⽴,建⽴了不同于唐诗的诗学规范,变唐⽴宋,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辉煌。可以说,苏轼是宋调形成的集⼤成者,苏轼诗称得上是宋诗的典范,他的诗歌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寓物托讽,借古讽今
苏轼⽐较重视诗歌的社会作⽤,主张诗歌能够“寓物托讽,庶⼏流传上达,感悟圣意。”(《乞郡札⼦》)[1]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轼也写了⼀些政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极富有现实性,鲜明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盾,表达了⼀个⽂⼈对⼈民疾苦的关注和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暗政治的揭露与批判。
银行大额存单利率 如《荔枝叹》这⾸诗,苏轼借杨贵妃爱吃荔枝所引发的劳民伤财的史实来讽刺当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该诗前⼋句以唐贵妃杨⽟环因爱吃荔枝⽽劳师动众,导致“惊尘贱⾎流千载”,借此来揭露上层统治者的骄奢享受是建⽴在对百姓的压迫和奴役之上的。“⾄今欲⾷林甫⾁”道出了百姓对上层统治者的极其愤怒之情;“⽆⼈举觞酹伯游”暗指现实社会敢于讲真话的⼈太少,因此苏轼⾼呼祈求天宫能够怜惜百姓,上层统治者莫再骄奢淫逸,希望⽼百姓能够风调⾬顺、不受疾苦,表现了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美好社会的愿景。最后⼋句由荔枝写到茶,再写到花,直截了当的指出了统治阶级权⾂、官僚为讨皇帝欢⼼⽽“争新买宠各出意”的丑恶⿁脸。在这⾸诗中,苏轼寓物托讽,借古讽今,⾟辣地讽刺了当朝统治阶层的残暴,纪昀评价这⾸诗说:“百端交集,胸中郁勃有不可以已者,不可已⽽⾔,斯为⾄⾔,波澜壮阔不嫌其露⾻。”[2]
其他如《除夜⼤雪留潍州元⽇早晴遂⾏中途雪复作》写出了天灾⼈祸下农民的悲惨⽣活;《李⽒园》
揭露了那些奢侈享乐、荒淫骄横,不顾⼈民死活的封建官僚;《赠王庆源》歌颂了关⼼百姓疾苦的清廉官员等等,这些政治诗都通过寓物托讽,借古讽今的⼿法,以不同的⾓度针砭着时弊,关注着民⽣,表现了苏轼的⾼尚⼈格。
⼆、⾏云流⽔,触处⽣春
苏轼创作了很多的咏物写景诗,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极富有情致。正如清⼈赵翼《瓯北诗话》中评价苏轼那样:“⼤概才思横溢,触处⽣春。胸中书卷繁富,⼜⾜以供其左旋右抽,⽆不如意。其尤不可及者,天⽣健笔⼀⽀,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难显之情。”他的⼀些诗作,描写景物如同⾏云流⽔般信⼿拈来,不事雕琢。
如《惠崇春江晚景⼆⾸》中其⼀:
⽵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诗对宋代⼀位僧⼈所画的⼀幅鸭戏图,但苏轼在写此诗时,却做到了“得意⽽忘形”,既没有离开原画⾯的景象,⼜创造了新的意向和意境。此诗主要描写了⽔乡的春⾊,⾸句先从⽵外开放的桃
花来点染初春之景,之后将视⾓转⼊⽔中嬉戏的鸭⼦,鸭⼦在⽔中⾃由欢乐地游动,让⼈感受到了春天的⽣机勃勃和⼤地回春的温暖,使读者产⽣⼀种共鸣,仿佛能够感受到春⽔的暖意和春天带给⼈的
振奋与欣喜。后两句写到万物复苏,竞相⽣长的春景。蒌蒿满地⽣发,芦笋也才刚刚冒出尖芽,⽽这个时节却⼜正好是河豚开始沿着江⽔上游之时,这正好与前⾯的“春江⽔暖”相呼应,从另⼀个视⾓向读者传达了诗⼈对盎然春意的⼀种富于审美情趣的'新鲜感受。虽写了⽵⼦、桃花、春⽔、鸭⼦、蒌蒿、河豚这⼀系列的事物,但却极为巧妙地将这些不同的意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构造了⼀幅⽣机盎然的⽔乡春⾊图。正如王伯敏评价此诗:“他把景致写活了,使读者觉得这⾸诗中有画,意味⽆穷。”
苏轼此类诗歌的创作,语词优美,意境深远,让⼈真正感受到了苏轼诗的“⾏云流⽔”、“触处⽣春”。
卡卡西的图片 三、以哲⼊诗,理趣横⽣
骰 苏轼在写诗时,善于将⼀些哲理性的感受融⼊诗中,从景物中可看出诗⼈⾃⾝的处世哲学,或是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等,苏轼在写这类诗时,将说理与景趣结合在了⼀起,显得妙趣横⽣,这也正是苏轼诗歌的创新之处。苏轼写了很多的哲理诗,迄今为⽌都还影响着世⼈,对世⼈起到了⼀种启发和教育的作⽤。
武汉工资 如《饮湖上初晴后⾬》其⼆:
项目汇报 ⽔光潋滟晴⽅好,⼭⾊空蒙⾬亦奇。欲把西湖⽐西⼦,浓妆淡抹总相宜。
其他如《题西林壁》、《赠刘景⽂》等,苏轼的此类诗歌,总能以平淡的语⾔,深⼊浅出地引发读
者哲理性的思考,蔡中民评价苏轼:“东坡的议论诗、哲理诗,善于通过对⾃然界和⼈类社会现象冷静的关照,敏锐的审思,独到的审美⾓度,以⾃然通俗的语⾔,深⼊浅出的表现⼿法,巧发议论,妙谈哲理。”
四、以⽂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苏轼诗虽也表现了宋诗的散⽂化、议论化的特点,然⽽在进⾏诗歌创作时,苏轼却克服了宋诗那种强求⽤典、完全说理⽽忽视诗情的弊病。
苏轼写诗讲究以⽂字为诗,追求诗歌的散⽂化,然⽽却克服了欧阳修、梅尧⾂等⼈诗歌的浅率⽆味,⼤胆地将散⽂化的句⼦写⼊诗歌,打破了诗歌的传统模式,富有创新性,例如《⽉兔茶》:
环⾮环,17⾮17,中有迷离⽟兔⼉。⼀似佳⼈裙上⽉,⽉圆还缺缺还圆,此⽉⼀缺圆何年。君不见⽃茶公⼦不忍⽃⼩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这⾸诗完全打破了前⼈诗歌的固有形式,以致很多⼈诟病苏轼的这种类型的作品根本称不上是诗,然⽽这的确⼜是苏轼在诗歌创作上的⼀次⼤胆尝试。这⾸诗句式各不相同,然⽽语⾔通俗明⽩,形式不拘⼀格,读起来朗朗上⼝,让⼈感到⾮常亲切、⾃然。
苏轼诗歌也有很多是议论的,然⽽⼜并⾮是完全的议论或是空发议论,⽽总是借助于写景或咏物,
风筝涂亦或是对现实的关注,加之以⾃⾝情韵⽽抒发感慨,从⽽不⾄于使诗歌变得枯燥⽆趣,例如《海市》这⾸诗先讲云海中实际是空的,并没有真正的楼台,所谓海市只是⼼中的幻影⽽已,然⽽为聊慰⼼神,却⼜想真正看到,没想到竟能真实见到“重楼翠⾩出霜晓”这种异事,于是接下来便⾃然⽽然的对这种“异事”发出议论:在⼈间很多东西很容易得到,然⽽在世间之外,谁⼜能称雄呢?⽽我只是偶然向神灵祈求,便实现了⼼中愿望,这说明只是我在⼈世间遭受到了厄运,⽽并⾮是上天不帮我。从这⾥看出,苏轼发议论并⾮是简单的说理,⽽必是将情、理、景巧妙地融合在⼀起,看起来毫⽆违和之感。
总之,苏轼的诗歌创作并不以⼀家为宗,⽽是兼取李、杜、韩、⽩之长,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宋代诗坛上,苏轼作为⼀个集⼤成者的⾝份,承载着宋诗的典范,成为宋代诗坛,乃⾄我国古代整个诗坛上永远不朽的恒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