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陈太胜、王一川北师大)
抒情、修辞与诗
玉容寂寞泪阑干西方文学的三分法(抒情、叙事和戏剧)
中国文学的四分法(耳朵怎么画诗、小说、戏剧和散文)
  在西方,诗一般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两类。在中国,叙事诗的写作在文学史中是相当少的,抒情诗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抒情诗可分为用文言文写成的古诗和用白话文写成的新诗两大类;用白话文翻译的外国诗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经由译者再创造的新诗。
  诗是语言的精华,诗的魅力来自于奇妙的语言所给予人的审美的愉悦,古代希腊人将之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这是一种特别注重修辞的语言。

  一、抒情与诗
  抒情(lyric)一词在希腊文中源于七弦琴(lyra),原意是指用七弦琴伴奏的抒情小曲。在英文中,其复数形式即是指抒情诗。抒情、叙事与戏剧是欧洲文学传统中的三种基本文类。这种文类上的三分法划分,不仅仅构成了文学种类的三个概念,同时,也自然包含了对作者选择
和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写作时所体现的语言特征的界定。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类,抒情诗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体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紧密地联系于表现什么(情感)和如何表现这两个问题。

  1.抒情诗的表现对象:心境
  一类事物的独特性往往是自身能够辨明与他者相异的东西。抒情诗的独特性正存在于他和叙事文体、戏剧文体的差异中。例如,当我们在一个古代文学选本中读到这样一个段落: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南宋蒋捷《虞美人》)

  稍有古典文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首词,而词乃是中国古典极为典型的一种抒情体式。这确实是南宋诗人蒋捷写的一首词,叫《虞美人》。这首词看起来像是一篇短小的故事,分述了少年、壮年和而今(老年)三个阶段听雨的不同经历。然而,这个小故事是被编织在韵文这一抒情性极强的织体之中的,是为表现一种内心的情境服务的。也就是说,
这个小故事着重表现的不是某种故事,而是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听雨时不同的心境。特别是整首词的最后两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欧美歌曲,更加增强了抒情的语调。抒情诗的表现内容确乎是一种情绪,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的表达是借助于某种形象进行的。在这首词中,情绪是借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听雨时不同的场景来表现的。这三个不同场景时间上的连续性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三个连续性的画面。这样,三个事件百合花种球在这首词中就成了为情绪表现服务的形象。这首诗就成了三种形象加一种情绪。因此,我们甚至可以简短地说,叙事以故事为描写的中心,而抒情则以心境为描写中心。在抒情中也可能会有故事,但故事是为表达某种心境服务的。
  已经有很多人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界定抒情与叙事这两种文体的不同。黑格尔认为叙事性的史诗是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客观事物,其外在的显现方式是事迹,它的任务就是把事迹完整地叙述出来,它采取一种广泛的自生自展的形式,去描述一个本身完整的动作以及发出动作的人物兴冲冲”[1]抒情诗的内容是婚姻证明在哪里开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观照和感受的心灵,它采取自我表现作为它的唯一的形式和终极的目的。它所处理的不是展现为外在事迹的那种具有实体性的整体,而是某一个返躬内省的主体的一些零星的观感、情绪和见解。[2]黑格尔是从艺术内容和艺术表现这一二分法出发来区分这两种类型的文学样式的。
简言之,史诗就内容而言描写的是本身完整的动作与作为动作执行者的人物,就表现方式而言则是把事迹完整地叙述出来;抒情诗的内容是主体(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观照和感受的心灵,其表现方式是自我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