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
◇教材分析◇
《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人论世,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凉拌海蜇头的做法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教学法。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
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
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难点:(1)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2)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
动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近陶弘景,看看他笔下的美景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2.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选择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
《与朱元思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
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4.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猿.鸟乱鸣(yuán)夕日欲颓.(tuí)
小学六年级体育教案
沉鳞.竞跃(lín)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义:欣赏、领悟。今义:参与;和……一起)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五交辉.(辉映)
裤衩子
三、学习新课《答谢中书书》
步骤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粉红的英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3.教师重点强调下列句子翻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明确: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男散打刷图加点
明确:自从南朝宋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
丽景了。
步骤二: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小组讨论,理清本文结构。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②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
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③最后以感叹总
括前文。
2.学生根据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快速背诵课文。
3.检查背诵。抽查两名学生背诵课文,并做适当点评。
步骤三:赏析写景之美,领悟感情
1.本文围绕“美”字来铺开,分别写了“峰”“流”“石
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
水画。你发现本文的美了吗?请根据自己的想象,以“我发现了本文的××美”的句式,写几句赏析语言。
〔出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辉、夕阳、猿鸟、沉鳞,激发学生想象〕
(教师提示:可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1)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示例:①我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叙议结合,泾渭分明,脉络贯通。
②我发现了本文的图画美。画中山水相映,彩缤纷,高低错落,动静相生。
③我发现了本文的彩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
五交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④我发现了本文的语言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沉鳞竞跃”,四字一句,整齐顺口,而结尾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差变化,又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
2.古人善于从一山一川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
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
些?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
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课堂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附:【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四季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白苹果了怎么办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晨昏之景
晓雾——猿鸣
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总是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苏轼这一大文豪在月夜还发出过
什么感慨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去游赏承天寺的月夜美景。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