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基础(24分)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1分)
(2)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涵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 (2分)
(3)我欲乘风归去, , 。(2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分)
(4) ,归雁入胡天。(1分)
(5)请把李商隐的《无题》默写完整。(4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 ,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带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hán chen
( )。
(2)日本是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还是重蹈军国主义fù zhé( )?
(3)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bù xiè zhì biàn( )的神气。
A.花有点憔悴,我想这一点新鲜的水会使它们复苏。
B.天空乌云密布,看来正在酝酿一场大雨。
C.如今,窗户已被各种防盗网、防护架封死,躲在窗帘后面的窗,似乎已形同虚设。
D.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放映,让我们了解了国家所取得的这 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删去“随着”或“让”)
B.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删去“不可”)
C.被评为“2017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的广东何晓顺教授,率其团队成功完成世界首创“无缺血”肝移植术,打破了移植器官缺血损伤这一世界性难题。(删去“世界性”)live的中文
D.专家建议,丁香、腊梅最好摆放在阳台上比较合适。(删去“比较合适”)
5. 给下面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4分)
新华社珠海10月23日电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10月23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代表党中央向参与大桥设计、建设、管理的广大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问候。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仪式并致辞。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大桥开通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开通仪式在珠海口岸旅检大楼出境大厅举行。9时30分,伴随着欢快的迎宾曲,习近平等步入仪式现场,全场起立鼓掌。
在观看了反映大桥建设情况视频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和韩正先后致辞。
10时许,习近平走上主席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标题: 理由:
二、阅读(46分)
(一)(10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2)乡为身死而不受( )
(3)是亦不可以已乎( )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义”;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不义”。
B.文章开头以生活常理设喻,自然引出在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论点。
C.作者在文中举例告诉人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从反面论证了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
(二) (9分)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与野人曰:“是为何墟?”或对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野人而赏焉。
【注释】郭氏:姓郭的家族。 墟:荒废的城址。 曷为:为什么。曷:何。善善而恶恶:尊重善人而厌恶恶人。
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齐桓公出游于野 / 问与野人曰 B. 是为何墟 /其所以为墟者,何也
C. 善善而恶恶 /人之善行也 D. 是为郭氏之墟也/郭氏者曷为墟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夫 班级管理理念与美国国体 善 人 为 怨 恶 人 为 仇 欲 毋 亡 得 乎 是 以 为 墟 也
11.管仲一句“君亦一郭氏也”,点出了齐桓公的什么弱点?(3分)
(三)(10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
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
B.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严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第②~⑥段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作用,最后第⑦段再次明确中心论点。
C. 数学日记三年级上册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论证,用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区分“见”与“望”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D. 第⑤段加点词“这样”在文中指代“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13.下列材料可以作为第⑤段补充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