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前言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课程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又是他们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活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三、设计思路
《标准》的确立是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确定的。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按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段这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1、能喜欢学校,爱上学咖喱面包
欧诗漫纳米珍珠粉 2、能初步学会观察,学会记忆
3、能初步学会与人交往
4、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第二学段(3~6年级)
1、能初步认识自我
2、初步具有交往能力霸王鸭
3、初步具有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4、爱学习、会学习
第三学段(7~9年级)
1、能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
2、能初步学会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
3、能正确与异性交往
4、学会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5、初步具有抗挫折的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6、具有学习责任感
7、能适应生活和社会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体现课程形式的多样性
一个人的冬天歌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可开设心理常识课,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专题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体。该课程的实施,应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努力激发起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使每个学生都想说话,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的活动来宣泄感情,发表见解、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安排要以学生主体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
等方面的常识。在课程实施中要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要或已经出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更好发挥潜能和发展自我。
(四)倡导“活动体验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角扮演、小组讨论、换位思考、中心发言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鼓励,从而促进成长。
(五)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教育渠道
木瓜有几种 学校与教师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使其重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学校变成各有侧重的教育场所,使家长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帮助家长规范自身的行为,掌握运用科学的家教方式方法,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使家庭在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真正起到助推作用。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研究和课题研究
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同时,特别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真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评价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不管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专题讲座,还是心理常识课,评价应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要
教育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把握他们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确定适应的教学内容,安排活动,训练重点,使学生在原有心理水平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作点拨。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3、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学科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认知学科课程,它不主张直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课程的学科知识,而是以其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把经过处理了的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而具有心理教育内涵的场景提供给学生。引起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体现的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的,以学生体验为主的一种教育,它不需要作业,更不需要考试,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感悟。通过参与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