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一、导入新课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了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可以说从师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唐时期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就为我们深刻探讨了这一话题。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捕蛇者说》、韩愈《马说》、周敦颐《爱莲说》等带“说”的文章,那么“说”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呢?
“说”是古代的一种争论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问:大家通过预习,谁来回答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师生朗读,涵咏其中
(1)老师示范朗读、背诵
(2)学生自读(2分钟。要求:读准字音,留意停顿,读出语气和语势。)
(3)学生代表朗读,师生共同订正(3人,每人一段)
(4)老师领读,学生感悟。
(5)学生代表朗读(还是原来的三名同学)
(6)学生齐读课文
初步感知: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兴趣的重要性 (一)总论从师的道理(正面陈述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正反对比论证)
(三)援引圣人从师的看法,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举例论证)
天坛是干什么的 (四)说明写作缘由
三、第一段(正面陈述)
(一)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解决重点实词虚词、特别句式
(二)通过朗读,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概述老师职责和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4)提出择师标准和原则: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四、其次段(正反对比论证)
本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
(一)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解决重点实词虚词、特别句式
(二)其次段三组对比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自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论点显卡硬件加速
对比双方
双方表现
对比角度
最终结果
作者看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审计报告意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贯注 纵比
圣益圣
反问语气
今之众人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愚益愚
择师教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自比
控辍保学工作方案 小学而大遗
否定责怪
自身耻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横比
尊卑贵贱
与智力高,下成反比
剧烈讽刺
士大夫之族,聚而笑之
五、第三段(举例论证)
圣人从师学习,转益多师
新型的师生、师道关系
六、写作动机(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介绍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课文最终一段激励李蟠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看法,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珍贵的。
七、课外拓展
1、韩愈强调的“师”和今人有何不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