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
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
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 道济天下之溺--苏轼
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怀瑾握瑜,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19岁进军长安,三试不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河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三起三落
1. 803年《论天旱人饥状》 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 奉召回长安 知国子博士 二贬河南令
3. 814年 平定淮西乱 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4. 819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
三贬 潮州刑史(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陈子祥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
5. 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
1.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苏洵 苏轼 苏辙
2. 古文运动
观点主张 :
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 文道合一
言之有物 少年军校言贵创新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 从师(cóng)
读书(dú) 不能(b ù ) 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医保报销额度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谀( y ú ) 苌(cháng )
聃( dān ) 郯(tán )
欤( yú ) 蟠(pán )
经传(zhuàn ) 贻( y í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出文中词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丢失英文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丢失英文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怎么和陌生人聊天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怎么和陌生人聊天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
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 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 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 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 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
1)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
“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
三、分析论证结构。
段落 | 论点及主要论据 大树妈妈歌词 | 作用 |
一 | 总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全文总纲 |
二 |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 学于师。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聚而笑 | 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
三 | 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 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