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0.2 师说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虛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积累“师、道、圣、之、其”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汉语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及其思想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大胆质疑的能力,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社区团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尊师重道”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在魏晋时期到唐朝中期,却兴起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尚。面对这样的时代问题,韩愈站了出来,以笔墨来讨伐这个时代的错误。让我们一起走近《师说》。 
二、写作背景鸭子养殖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囯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
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四、题目解读   
①师:从师学习。
②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等就属这一文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③师说,就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隹,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六、创意花盆全文分析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士大夫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3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
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蠕“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2、在文中,作者认为“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主要是儒家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就需要“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3、怎样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商务英语
明确: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是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老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串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这一句有什么特点?
明确:
本句运用了一种古代修辞手法——合叙。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其意实为:句读之不知,则师焉;惑之不解,则不焉。就是说,不知道句读的从师,不能解答疑惑的反而不从师。这种句式一般称之为“双提分承”(合叙)。这种句子显示出书面语言精加工的特,有一种严谨精致的美。
5、讲故事比赛评分标准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埃塞克斯级
明确:
韩愈所说的师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6、《师说》在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进步的思想,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明确:
进步性:①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职能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②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从师即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③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