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有关《马说》教案汇编五篇
《马说》教案 篇1
  《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
  【教学目的】
  1、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铁路货场
  2、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
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书第174页《马说》。(大屏幕显示)
友链交换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win7关防火墙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怎么画车  ⑴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⑵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⑶ 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⑷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
─“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狗的五行属什么
  ⑸ 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⑹ 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北京幼儿园招生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五、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
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马说》教案 篇2
  一、作家研究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
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二、课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