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中秋节祝福语 “方寸之地”不能指“地儿小”吗?-中学语文论文
“方寸之地”不能指“地儿小”吗?
    卢丽
外贸业务员培训
近读《“方寸之地”不是地儿小》(《语文学习》2014年第5期)一文,作者指出“方寸之地”是一个使用频率不高的成语。“方寸之地”指心,典出《列子 仲尼篇》:“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的确,查《辞源》(合订本1-4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等工具书,“方寸”“喻指人心”的释义大同小异,但只有《中国成语大辞典》单列了“方寸之地”这一词条。由于很多人在使用时不辨源流,望文生义,导致该词在时下报刊中频频被误用。
这也让笔者想起2012年高考辽宁卷中第13小题成语辨析题中的一个选择项:“A陵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自然,按照
众多词典的解释,此处的“方寸之地”也属误用。
残阳西入崦可是,从网络搜索引擎以及中国知网的检索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方寸之地”都是形容“地儿小”,而鲜有“指心”的。比如,时间稍久一点的:
1.“用方寸之地 办微型言论——人民日报召开《今日谈》作者座谈会”(《新闻战线》1984年6期)
2.“方寸之地巧利用 庭院飞出金凤凰”(《河北农业科技》,1994年11期)
3.“方寸之地做大文章——对晚报言论的思考”(《新闻传播》,2001年4期)
4.“走进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方寸之地 万千气象”(《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9月21日)26个汉语拼音字母歌
再看近两年的:
5.“江苏高邮城南经济新区——方寸之地挑大梁”(《人民日报》2013年06月21日08版)
6.“方寸之地延续窑火传奇”(《大河报》,2014年5月13日)
7.“方寸之地,吸引了不少目光。这位领舞的小伙姓王,十年前就开始组织跳广场舞。”(《一言难尽广场舞》,《?光明日报?》,2014年01月20日05版)
8.“白天,他们是西装革履的职场人;下班后,他们铺开一张垫子,圈出方寸之地,开始为形形的小商品招揽买主。”(《中国青年报》,2013年6月4日,07版)
不用对以上各句的语境多加说明,读者便能轻易读出其中的“方寸之地”都是形容“地儿小”,而且以上语料均来自在语法规范方面相对严肃的主流报刊。所以,该词如此密集的“误用”现象就不能不引起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用错,为什么用错了大家也都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理解的常见用法一定要算?”。[1]
其实,语言从来就不是封闭的系统,虽说语音、语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对稳定,可语义(词义)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一定的变异。众所周知,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的意思已经大大超越其最初的表意范围,常用的现代汉语词汇中均或多或少地存在词义引申和新词派生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语言发展现象。成语自然也不能例外,尽管它有“相对固定”的特点,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曾说:“现代成语的使用有时会突破原定的语境或条件,扩大、缩小或转换使用范围[2]”,从而产生与原意不一致的新
词义或新用法,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只要符合词义的一般规律(比如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兼到偏,由实到虚等),并且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和使用,就不能轻易地判定它是误解误用,而应看做词义的正常发展。
况且,就“方寸之地”而言,并非所有的工具书都还在“固执已见”。比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对“方寸”一词的解释有三个义项,其中义项①是:名边长1市寸的正方形;泛指很小的范围和面积~之地◇~之物。义项③是:名借指心思、心绪。 ~已乱。此处,编者明确界定将“方寸之地”形容“地儿小”是正确的,是词义的合理引申。
基于此,笔者认为2012年高考辽宁卷中对“方寸之地”一词的辨析设计有瑕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最迫切的希望就是命制者不要拿这些当下有严重争议的语用现象和生僻怪异的词语用法来折磨学生和老师,一方面,试题严谨和规范性关系重大,马虎不得;另一方面,语文考试不是表决争议的平台,对久拖未决的争议还是让专家们去讨论,留给时间去验证吧!
不过,对一些毫无理据可言,忽视“词源”、望文生义、完全流俗的“引申”现象,是应当有所
批判和抵制的,诸如将“匪夷所思”解释为“值得深入思考”,“地老天荒”就是“贫瘠荒凉”之意,把“明日黄花”想当然地篡改成“昨日黄花”等等。然而,对个别习非成是、难以改正的词义,姑且看做词义变异的一种特殊情况吧。最典型的莫过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感同身受”、“美轮美奂”、“空穴来风”以及第6版“对簿公堂”“火中取栗”“置若罔闻”等新词义的妥协与接受,词典中既收列了原来的意义,也收列了近来衍生的新意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方寸之地”形容“地儿小”这一用法也将会得到更多工具书的认可。
刘豫州
行文至此,笔者突发奇想,专司“制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国家语委能不能学习一下《咬文嚼字》杂志,每年(或定期)统计并权威发布一些重大的语用差错?如此,一方面可以减少乃至杜绝出版物的用语不规范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广而告之的方式给社会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共同营造纯洁的语言环境,进而在全社会形成消除用语不规范的共识,保证汉语词汇的正常健康发展。
注释:
[1][2]李运富.从成语的“误解误用”看汉语词汇的发展[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
(卢丽 安徽省霍邱师范学校237400)
                       
             
            六点半腿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