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复习:鲁迅《朝花夕拾》
一、整体把握
1.目录
2.内容概要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瑰丽的读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荷马、但丁、歌德、拜伦、莎士比亚、雨果、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之一。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的“民族魂”。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还在1921年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还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2.《朝花夕拾》
体裁:《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内容: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主题: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三、内容概要同步练习
第一篇《狗·猫·鼠》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玩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同步训练
读下面《朝花夕拾》中《狗·猫·鼠》选段,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
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1.作者在文中提到“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在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2.上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嘲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本篇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同步训练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描写的人物是阿长。
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B.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文章开篇先写“我”对阿长的厌恶和不大佩服,后文写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令“我”震悚,欲抑先扬的写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真
实。
D.文中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神力”是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第三篇《二十四孝图》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
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
孕妇营养美食◆同步训练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二十四孝图》不受儿童欢迎的原因。
(1)装佯使诈失真,不合儿童心理:如《老莱娱亲》等;(2)要求太严苛,不具示范性:如《卧冰求鲤》等;(3)情节太荒诞,儿童都不信:如《哭竹生笋》等;
(4)情节恐怖残忍,伤害幼小心灵:如《郭巨埋儿》等;(5)有些过于简单,难称经典素材:如《陆绩怀橘遗亲》等。(要求既有概述,又有例证。)_____
第四篇《五猖会》
父爱的名言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同步训练
阅读《五猖会》“因为东关离城远……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选段,回答问题。
1.选文开头的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我”盼望观看五猖会的急切、兴奋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一扫而空。
2.从选为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第五篇《无常》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男生穿着打扮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王安忆佳◆同步训练
1.鲁迅写《无常》有何用意?
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并且想告诉人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么样呢。
2.鲁迅在《无常》中对宣扬鬼神迷信思想的民间戏曲持赞扬态度,对此,你如何理解?
民间戏曲大多是教人向善的,即使是鬼神,也有好坏,只要积极向上,引人向善,又有何不可呢?如果大家都相信,做了坏事有鬼上门的话,那就不敢做坏事了。
第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顾城的诗集◆同步训练
读“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选段,回答问题。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几个生活片段。
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乐”;师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做戏”、“画画”的场面。
2.鲁迅一直很尊敬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请从选段中出能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戒尺”“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说明先生比较开明,他对学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先生读书入神时“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等描写,表现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