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
1、写作编辑。
2、诗歌赏析。
课时安排:
1、课外活动两周。
合规征文2、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
活动设想: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造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通过这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准备:
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欣赏活动,内容是每组同学向同学们展示一首古诗词,并且用解释和赏析,每节课由一名同学演示并欣赏这首古诗词,以作为积累和储备。
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之后每个同学写一篇“古诗苑漫步”,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活动过程:
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一个目一个于念什么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
b.诗词编辑:
每个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c.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
d.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第二周: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
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
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
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贺凯园和杜巧琳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
1、古诗词的编辑:暖场音乐
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2、诗词的欣赏:
诗配画,画配诗。(方婷婷、俞夏艳、姜九尹等展示绘画成果)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贺凯园朗诵《春江花月夜》)
4、唱古诗
全班同学齐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结束语:
我们爱古诗词的狂放、豪迈、大气,我们爱古诗词的婉丽、柔美、含蓄。我们爱古诗词的潇洒超逸、清丽妩媚。在古诗词的王国中,我们情愿长醉不愿醒。
课后反思:
通过这别开生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对中华诗词文化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不仅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更重要的是全面展
示了学生的才华,培养了学生的才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猪的故事
仗势欺人的近义词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作品的欣赏和评析,诗歌理解和朗诵,诗意的绘画和书法以及撰文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特别是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探究的意识。这些对他们持续发展以至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在这次活动中退居幕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策划,自己完成,自己总结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将大大地提高他们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学习兴趣的提高也将大大地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当然,万事万物难求完美,因为准备时间有限,而且是第一次尝试,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语文组的老师们给了我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1、虽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还是要有老师的适时参与,以体现老师的引导作用。
2、学生诗画结合的展示环节,直接把作品投影出来效果会更好。
3、诗朗诵环节把朗读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朗诵效果会更好。
4、唱古诗环节加上适当的领唱和合唱,使内容更丰富。
一次有益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积累学习了不少的古诗词名篇和名言警句。其中,有同学们学过的,也有同学们没有学过的。这对于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接受语言艺术,无疑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为古诗词的学习与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医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