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课件步骤
一、导语设计(教师导入)(1′)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1′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10′
含饴弄孙啥意思
1、范读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一)(1-8)描绘春、江、花、月、夜美景
(二)(9-16)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三)(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由美景引发思考生发情感。下面我们从“景”“思”“情”三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四、分节赏析诗歌(30′
第一部分:景:板书:春江花月夜的美景(10′
1、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开头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幻灯片下划线)
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恬静
情感:板书: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3、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初升。板书:月升
第二部分:理:哲理思考 (10′)
1、过渡: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2、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
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王勃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象在等待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
  人生哲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增高钙片•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毛蛋的做法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
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高悬。板书:月悬
4、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
明确:两句中的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走的一江春水。诗人
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第三部分: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10′) 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
qq偷菜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2、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太祖太宗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
3、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想家。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3)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4)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此时月的状态如何:西斜,落下。板书:月斜 月落
五、总结 3′
1、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一)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
(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三)融情于景。(开头部分良辰美景使人渴望团圆,后面写月徘徊鱼龙鸿雁既是情也是景;落月流水等都是游子思念的载体)
(四)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丹参酮胶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对以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春江月夜美—— 月升 ——美好兴奋
思考—— 月悬 ——哀而不伤
游子思妇离——月斜、月落——离愁别绪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赏析示例,是一篇唐诗中的“顶峰”之作。它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又如情感脉搏,使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作者以月升、月悬、月斜到月落为线,细致描绘了春江月夜的景;面对江天一的美景,诗人思绪飞动,探寻宇宙哲理;后又联想到思妇怀人和游子思乡。全诗在思想与艺术上不仅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而且超越了一些枯燥说理的玄言诗和抒儿女别绪离愁的爱情诗,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诗情、画意与哲理,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两种感觉:一、要背诵;二、要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教学方式冻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动情读书的欲望,
把诗歌变成了公式,把思考变成了形式,把书本变成了枷锁,把课堂变成了囚笼,从而导致学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诗歌的内容,却讷于对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达。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自由地涵咏,自主地探究。高二学生已有了一定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比较活跃。但要让他们的思维拓展开来,老师就不能包办,不能代替。要放开手脚,让他们敢“说”,敢“思”,敢“表达”,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表情述志的方法,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②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③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②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水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