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216.“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217.“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218.“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219.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记忆里的芬芳作文220.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221.“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222.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黎,古通“黧”,亦指黑。也有“众多”的意思
223.“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224.“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225.“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226.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227.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228.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229.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23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231.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232.“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234.“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35.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236.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237.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 “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家常煲汤
238.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好图书
239.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240.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241.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242.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243.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 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244.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245.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46.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247.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248.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
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249.放郑,《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250.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学典籍。
251.“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252.“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253.“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254.“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255.《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256.“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257.“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258.“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259.“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260.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261.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262.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等。  古诗三百首全集
263.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264.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265.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266.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267.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268.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269.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270.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271.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272.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273.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274.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275.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276.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277.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278.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279.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280.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281.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荫蔽的读音
282.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283.“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28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285.“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286.“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287.“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288.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289.“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290.“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