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喜福会》中美文化差异
凤鸣岐作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3期
摘 要:《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之作,小说一经面世就引起广泛的关注,连续九个月稳坐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全美图书奖以及洛杉矶时代周刊图书奖。小说讲述了四对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式母亲与她们的美国式女儿之间的情感故事。故事精彩并且内容深刻,反映了美国移民和其子女的文化差异,在其背后更是反映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笔者以其同名改编的畅销电影为其蓝本,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分析中美文化关于母爱、婚姻、自由等三个方面来阐述中美文化的差异。库布齐
电陶炉和电磁炉 关键词:母爱;文化;婚姻;习俗
作者简介:高艺峰(1993-),女,吉林人,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三改一拆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花雨石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2
宝蓝搭配 一、中西方对母爱的不同价值观
在中国,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这样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父辈和母辈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标或者是期望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从小时候的兴趣班到长大后的工作选择,父母理所应当的干预子女的选择,这在中国似乎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这被理解为中国式的爱。这种爱需要付出长辈全部的积蓄和精力,与此同时它也深深地影响子女,一代又一代。在西方,个人奋斗继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美国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美国的孩子在十八岁后要自己考虑如何生活下去以及如何继续攻读学费,也许父母会承担一部分,但是会逐渐的放任孩子自己去生活,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但同时孩子要承担起相应的经济压力。这是不同文化的爱的表达。
在《喜福会》里,这种冲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对母女是君和她的母亲。君的母亲认为君有着很高的音乐的天赋,她相信女儿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钢琴家进而可以超越母亲然后跻身于美国社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这是母亲对于子女的希望。但是她的母亲把这种希望寄托在钢琴之上,她不辞辛苦
地为钢琴老师做家务来换取老师每周教君钢琴课,母亲辛辛苦苦的付出,但是却遭到了女儿的不理解。这个时候已经体现出母女的冲突,女儿到各种机会不努力练琴,直到她们因此发生了争吵。她对母亲说道:“这里不是中国。我也不是你的奴隶! 我成不了你希望那样的女儿。”母亲大吼:“我只允许顺从的女儿呆在这个家里。”君毫不示弱,大声回敬到:“我希望自己不是你的女儿, 你也不是我妈,我希望自己死掉就像是你在中国遗弃的孩子!”此时,母女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