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英语
Space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中美非言语交际空间差异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具有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接触也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而忽视了非言语行为,作为非言语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空间更少被提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观的忽视,在不了解这种差异的条件下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对比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观差异来提高文化意识,减少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对达到成功交际目的来说很有必要。
(二)研究现状
办公室工作职责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提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发生影响,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言语的作用。
招财进宝树财务月报表总模板1959年,霍尔出版《无声的语言》,在“空间会说话”这一章对空间概念和近体学的理论做了精辟的论述。 1963年在《医学和人类学中的人类形象》中首次详细论述了人类的空间关系及个人领地要求。
霍尔将空间分为三类:1.固定空间,即由固定的墙栏和物体构成的空间,如房间。
2.半固定空间,即由桌椅板凳之类较大物体构成的空间。3 非正式空间,即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每个个体所习惯维护的个人空间气泡。
1966年罗伯特安德烈发表了《领地要求》。书中讨论了兽类、鸟类和鱼类对领域的划分和守卫行为,指出人类与动物一样,也有一种强烈的领域要求感。
纵观空间观的研究,已了解了空间观上的一些差异,学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尚无完整的理论,以及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完整探究。
(三)发展趋势
中美空间观差异是一个跨文化的学术命题,所以英语学习者应该具备相应的跨文化
知识,以开明宽容的态度和相对自由的立场,来看待这种差异。中美空间观有其相似点,但更多的是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所造成的。而今后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区别。当然,每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传统,不能盲目地肯定其一或一味地否定其一。英语学习者应该弄清楚两者的异同点,从而明白正确对待双方的态度,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交流。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美对待拥挤态度
主要探讨中美对待拥挤的不同态度
2 中美领地观念
主要探讨在领地观念问题上中美的差异
3 空间与取向
主要探讨中美空间与取向上的差异兰花水墨画
4 差异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从人口密度、文化传统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分析。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加强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5 总结
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是可学习的,特别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了解这些文化差异,我们才能去关注,去避免,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集邮女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而忽视了非言语行为,作为非言语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空间更少被提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观的忽视,在某种条件下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对比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观差异来提高文化意识,减少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对达到成功交际目的来说很有必要。本文拟解决以下主要问题:中美空间观的主要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
三、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搜集资料的方法
1、访问Internet。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上网已成为寻资料的理想途径。相信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上,能到不少有用的素材——精美的图片、详实的资料、
各种论文及书刊……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2、到图书馆翻阅资料。“书到用时方恨少”,要进行研究,光凭手上的资料是不够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随时都可查阅资料。
3、看影视片段。
(二)研究方法
1、分类法:分类讨论不仅是数学思想,把不同的信息分类,有便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经过分类,中美文化的空间差异可以清晰的突现出来,更具说服力。
闻鸡起舞的启示2、提取法:纷繁复杂的原始资料,不经提取,不免令人眼花缭乱。因此,需要将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只有经过择优录取,才可提取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3、对比法:对比中美空间观差异,了解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技术路线
首先通过所掌握的资料,比较中美空间观差异,分析其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探讨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Hall, E.T.(1959). The Silent Language. New York: Doubleday.
(2)Hall, E. T. (1989).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Anchor Books.
(3)Larry A.Samovar.(2000).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Myron W. Lustig.(2007). Jolene Koeste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William    B. Gudykunst.(2007). Cross-cultural and in 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7.
(10)林大新.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11)张爱玲.《跨文化交际》.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12)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