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家庭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中美文化的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是方方面面的。本文利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探讨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背后的文化差异。
一、霍夫斯泰德及文化维度理论
1967年至1973年期间,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蒂德及其团队在IBM公司就文化价值观问题进行调查,面向各国雇员发放调查问卷112 000多份,霍夫斯泰德基于该研究于1980年在《文化的后果》一书中首次提出衡量文化的四个维度: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利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1]20世纪80年代末,霍氏对之前的研究重新进行调查,不仅再次证实了前次研究的成果,还基于中国的儒家文化提出了第五个维度: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2]女人的眼泪本文即从这五个文化维度出发,探讨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二、从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观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维度聚焦于社会对个人成就及人际关系的认同程度。[3]个体主义文化更多强调个人权利与责任、隐私、自由和创新,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多强调体、和谐、协作、传统和面子。中国崇尚儒家思想,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因此具有浓烈的“重集体轻个人”文化倾向。具体到家庭教育,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会从“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先人后己”。个人的成就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和帮助,家庭成员间也强调“长幼有别,尊重长着”,过失会导致自己和体蒙羞和丢面子。而美国的家庭教育观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他们强调主动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实现并肯定自己的价值。家庭成员间更多的是平等相处,彼此尊重,过失会导致负罪感及丧失自尊。
(二)权利距离
权利距离维度聚焦于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4]。中国属于“高权利”国家,在家庭教育中,中国的父母更多地强调“服从”,“听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教师对于课堂有绝对的支配权。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而在“低权利”的美国,人们更喜欢享有平等的关系而非特权。美国的孩子从
小被教育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父母不能干涉子女的自由和隐私,教师希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美国父母不要求子女赡养父母。
(三)不确定性规避
挂职锻炼总结
不确定性规避聚焦于对不确定性及含糊性的容忍程度[5]。中国属于“不确定性”中等的国家,中国人认为“不确定”会给人带来压力,改变现有的稳定关系。人们普遍追求在稳定中寻求发展,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人在家庭教育中也强调“稳定”,“平安是福”“细水长流”是他们理想中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中国的孩子也被教育要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已拥有的东西。此外,中国人的生活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成员间也更愿意相互有所照应。“养儿防老”的思想也是这种“不确定性”的体现。而在“不确定性”较弱的美国,人们不认为“不确定性”会带来压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现有的生活和秩序,更希望能有所突破或创新,受个体主义影响,美国人提倡“独立自主”,美国家庭的模式随着子女的成年而被打破,子女需要靠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美国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赡养和扶持关系很淡薄,有的家庭甚至不愿意生育孩子。
(四)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
从霍夫斯泰德的研究看,中美两国都属于具有阳刚气质的国家,社会成员更重视工作收入和提升机会。家庭分工中,父亲往往负责处理外部事务,而母亲则负责处理家务和感情问题。此外,家庭教育也有不同侧重点,教育男孩时往往要求其坚强,而女孩则要求其温柔善良。
(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该维度体现着一个民族对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价值观[6]。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一个十分注重长期导向的国家。中国的家庭教育也强调信守承诺,尊重传统,重视培养孩子坚韧、节俭及未雨绸缪的品质和生活习惯,而美国的长期观念倾向较弱。他们认为传统和承诺完全可以被打破,孩子也被教育要“活在当下”。
三、结语
狂风骤雨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观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和两个国家所奉行的文化价值观紧密相关的。这些价值观有些差异巨大,有些又有相似之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并理清这些差异,才能有效交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参考文献
主题营销[1]Hofstede,G. 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0.18.
[2]Hofstede,G. Hofstede,G.J.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New York:Mc Graw Hill Education,2005.26.
逢入京使 岑参[3][4][5]冯乃祥.霍夫斯蒂德及其文化维度简介[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S1):37-41.
[6]王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解读[J].世纪桥,2012,(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