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 北京的春节 教案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新词。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2.抓住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2.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为突出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春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我们刚刚过了春节,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课件出示:①上联: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下联: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横批:新春大吉。②上联:和和顺顺千家乐。下联:月月年年百姓福。横批:国泰民安)
你们能告诉老师无边无涯,你们家贴的什么春联吗?(生自由回答)
2.每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为什么喜欢过春节?
设计意图:
学生刚刚过了春节,对春节还熟悉,这样的设计很快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出示: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简介作者老舍。(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5.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设计意图:
冯家妹由家乡的春节,自然引入了老北京的春节,走进了文本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西塘草原教案(1)生字:蒜 醋 饺 摊 拌 眨 宵 燃 贩 彼 贺 骆 驼 恰
(2)认读词语:热情 自傲 饺子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2.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写了哪些重要的节日。(课件出示表格)
时间 | 风俗习惯 |
3.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了吗?(时间顺序组织生活会记录)
设计意图:
用表格的形式把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默读课文,了解春节的时间和习俗。
1.绿食品是什么意思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按时间顺序分几个阶段。
(1)第1—2自然段:春节在腊月初旬开始
(2)第3—5自然段: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3)第6自然段:腊月二十三
(4)第7自然段:过了二十三
(5)第8自然段:除夕
(6)第9—11自然段:正月初一至正月初六
(7)第12—13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
(8)第14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具体有
哪些风俗习惯,并填在表格的右边。填完表后小组合作,内容不完整的要补充完
整。(课件出示表格)
时间 | 风俗习惯 |
腊月初八 |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 铺户加紧上年货;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 祭灶王、放鞭炮、焚化灶王纸、粘灶王嘴 |
过了二十三 |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
除夕 |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
正月初一 |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贩们摆摊儿,庙会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 |
正月初五、初六 | 庙会风光起来,孩子们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买玩具,还有赛轿车、赛马、赛骆驼,铺户开张,伙计们还可以轮流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
元宵节 | 看花灯、店铺招揽顾客、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 |
正月十九 | 春节结束 |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教师板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