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下第一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 |||
单元: 第一单元 | 单元主题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 |
单元整体分析: 【人文主题】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语文要素】 1.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2.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阅读层面下的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对六年级学生而言,难度不大。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内容、统整对比,就能分清主次。关键是“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才应该是本单元所重点关注的。教师除了从单元课文中捕捉典型教学点外,还要与单元习作层面的语文要素联系,建构从读到写、以写促读的单元教学框架。 整体而言,三篇选文类型有别、指向鲜明,都以不同形式、都从不同视角,为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了范例和载体的支撑。 | |||
学生分析: 六下第一单元设置这样的人文主题是精准的,关注民俗民风,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感知能力。六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且具备了鲜活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对于民俗民风有了基本的储备,加之春节刚过,各种习俗刚刚经历过,利用这个单元的课文来回归、总结民俗民风,正当时。 | |||
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特点。 2.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学习详略得当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了解不同的传统习俗,抓特,从不同方面描写的方法。 | |||
单元学习重难点: 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特点。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 |||
1.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统编版六下语文教材第一组课文的开篇之作,作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北京的春节》:以介绍北京春节前后的习俗为主要内容,内容涉及面较广,但以时间推进为线轴,娓娓道来,内容上以节日的重要程度区分,主次内容鲜明。教材选编《北京的春节》,意图一是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二是体会作者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 1.学会“蒜、醋”等15个生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初步体会“京味儿语言。”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详略安排,初步学习作者抓住有特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详略安排。 2. 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详略安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六年级下册的新课文了。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单元的篇章页:以红红火火的中国传统剪纸为背景,放鞭炮,舞狮子,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请你翻翻课文想想大致了解到什么? 2.导入新课: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节日。2020年,我们刚过完了一个特殊的春节,我们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抵抗疫情。虽然有些传统风俗活动没能举行,却深深的记在我们的心底。你对历年春节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看来收红包、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吃年糕、祭祖、祭神等等,看来大家印象深刻的事很多! 3.那老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京的春节》,去领略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作家很多,能称得上语言大师的却极少,这位老北京人会用怎样的语言向我们讲述家乡的年俗呢? 1.自由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结合预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检测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重点指导读准词语间断 铺户 掺和 分外 万象更新 正月。 理解: 腊月初旬 3. 你能读准这些儿化音吗? 读准并交流理解意思。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干活儿 摆摊儿 理解了词意,读读第四自然段。读着这些带有浓浓“京味儿”的语言,你有什么感受?京剧谭鑫培 交流小结:老舍在课文多处用了北京当地的方言,还引用了老北京的俗语等,充满亲切感和生活气息。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特别关注一下,感受一下“京味儿”语言的特。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梳理内容,分清主次 1.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快速浏览课文,到表示时间的词,把它圈画下来。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顺势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浓墨重彩描写的有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 2. 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历时有一个多月。统观全文,开头和结首尾相呼应,中间衔接自然流畅,结构紧凑,浑然一体。老舍不愧是语言大师。 3. 这么长的春节,北京人怎么过的?请快速默读课文,圈画或概括在不同的日子里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传统风俗吧! 比如,腊八节,人们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习俗需要同学们自己概括,相信你一定可以。 4.你们圈完了吗?请位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可以边听边补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的民俗活动细致描写的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会感受不时地域,不时同代的春节习俗。 3.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春节经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的民俗活动细致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的春节》。昨天我们通过阅读,按照时间顺序,利用这张表格,梳理了课文内容,知道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主要习俗,而且还分清了课文内容的主次,明确了详写和略写的部分。 2.我们还品读了除夕这一天的习俗,知道作者围绕“除夕真热闹。”这一个关键句,对这一日作了一个全景描写。抓住气味、颜、声音三个特点写出的年的热闹与喜庆。 二、精读详写,体会写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想想老舍先生是怎么写出这些日子的热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一会儿和大家分享。预设教学生成点: (一)体会味双美的腊八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如翡翠”和“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二)体会喜庆团圆的除夕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教师指导孩子朗读: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三)体会悠闲、快乐的正月初一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3)指导朗读出初一的悠闲、快乐。 (四)体会红火美丽的元宵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4)口语表达:学习课文的“俗白”表达,结合文本内容,尝试以导游身份,向未到过北京的旅客介绍“元宵”。 (五)感情朗读 1.回读全文,寻自己感觉“年”味最浓的段落,多读几遍。 2.个别学生展示朗读,引导学生评读。 三、详略对比,领悟表达 1.指着板书:回忆一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交流懂得: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的内容详写,其他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描写春节习俗的材料,并与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 有什么不同,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体会:老舍爷爷在课文里写的“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斯妤写的详细;同样写春节习俗,老舍则重点介绍了“祭灶”和“食品”。明白春节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 三:对比阅读,拓展练笔 1.这篇课文最后有一个“阅读链接”。读一读,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圈一圈,作者写的春节,是哪一天,哪个地方的。划一划,作者写到了哪些春节习俗。想想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写了腊月二十九“围炉”的日子。介绍的是闽南老家的春节习俗:比如: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蒸年糕、做“炸枣”、做五香肠等南方地区人们过年的习俗。与老舍不同,斯妤写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辞旧迎新的一天。而老舍写的是所有老北京人,历时一个多月的春节。两篇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北方和南方不同的春节习俗。 是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的风俗也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有着怎样的地方差别和时代变化,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始终不会改变,关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也会不断地传承下去。你们说,对吗? 2.总之过年,孩子们是最开心的!让我们伴着喜庆的音乐,再来读读这些句子沙丘城下寄杜甫 3.准备过年的忙乱;正月初一的开心;元宵节的美好快乐。北京的孩子过春节是多么有趣呀!你是怎么过春节呢?请把印象最深的经历写下来。你们想写什么呢?是这些吗?还是别的,能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去写就更好了。给你们5分钟作业时间。 分享一个同学的习作片断: 春节到,红包到。过年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吃年夜饭,也不是与阔别许久的亲人话团圆,而是——压岁钱!据奶奶说,压岁钱能保平安。所以我想,压岁钱拿得越多,肯定就越平安!大年初一,一见到叔叔,我就满脸堆笑,夸张地向叔叔作了个揖,大声说道:“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钱不需多,上百即可!”叔叔呵呵一笑,给我塞了个大红包。我接过红包小手一捏,满意地点点头,心里喜滋滋的。我如法炮制,红包要了一个又一个。抽个空闲,揣着所有的红包,悄悄躲到小房间,一一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数着:“一张,两张……”看着那一张张“毛爷爷”,笑容便不自觉地挂上了小脸。 这位同学把自己的春节经历,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写具体了,还能点到了红包习俗的来历,很有趣味。相信你们能写得更好! 2.腊八粥 【教材分析】 《腊八粥》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八儿“等腊八粥”、“喝腊八粥”的画面,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 《腊八粥》:相比于《北京的春节》,内容相对更加聚焦,以腊八节的腊八粥为主要内容,描写方式上与借助于八儿这个孩子的视角呈现,以“等粥”“喝粥”这两件事,将所涉及的风俗巧妙地展现出来。选编本文,意图一是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二是阅读时能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课文配有一副插图,描绘的是八儿看到粥时的惊异,母子其乐融融,场面温馨,为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可爱形象提供了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深入了解腊八粥的有关习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与同学交流感受,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2.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 在老舍笔下,熬腊八粥是北京春节时的一道独特风景,那么对于著名作家沈从文而言,腊八粥又是一份怎样的回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作品《腊八粥》。 2. 沈从文作为20世纪最为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以笔法娴熟,笔调细腻著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来读读课题吧!(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师生齐读课题。 3.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看看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如果还没有标好自然段的同学,赶紧把自然段标好。 2.检查一下同学们字词自学情况,这些词你们会读吗? 看羊 大匙 搅和 嘟囔 罢了 孥孥 解释 锅巴 染缸 深褐 肿胀 2 .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文章的主人公是——八儿。课文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课件出示课后题2) 3.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些事呢?同学们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事件吗?可以在问答区回复。好的,很多同学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其实,课后第二题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课后习题这些助学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预习我们时可以用起来。 4.快速浏览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等粥,哪此自然段写喝粥?你发现哪件事是详写的,哪件事又是略写的? 5. 快速默读2-17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八儿等粥时的哪几个场景? 概括成了这么几场景:盼粥、分粥、猜粥和看粥。用这样的图表一梳理,课文内容的主次就更清楚了。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腊八粥到底是一碗怎样的粥,引得八儿这样馋?你们发现,本课哪一段向我们作了具体介绍?是的第一段。 请仔细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并完成这张表格。有语文作业本的同学可以做在作业本第五题第(1)小题上。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你觉哪些词句写得好,划一划,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3.同学们,你们有同感吗?这段话中有个词写得特别生动,你有没有到?对了“叹气”请你把这个词圈下来,读一读句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里的叹气是指导什么呢?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叹气”指的是腊八粥在锅中沸腾。这个词,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巨大的吸引力和人们对他的喜爱之情。) 预设追问:“谁不是”“单看它……何况是……”你们觉得能删吗? (“单看它……何况是……”写出面对腊八粥,光是看样闻味就馋得不行了,何况可大口品尝。没人能经得住诱惑,) 4. 沈从文先生,从味美、料足和味香三个方面,用细腻的笔调把腊八粥写得我们垂涎欲滴,看来作者对这种家乡的节日美食饱含了深情。让们也来学学作者的写法,来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食物! (1)你想写什么?是这些呢,还是别的!想一想这种食物的外观、用料、做法、味道等分几个方面来写,要表达出你对这一美食的喜爱之情。 (2)5分钟创作后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语言魅力,体会腊八民俗风情。 2. 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皮蛋是怎么做出来的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语言魅力,体会腊八民俗风情。 2. 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语言魅力,体会腊八民俗风情。 2. 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一、回顾旧知,揭题导入 今天老师和大家继续学习《腊八粥》。上节课我们利用这个图表理清了课文内容,并分清了内容主次。还细细地品读了第一自然段,从味美、料足和味香三个方面,感受到腊八粥的诱人。 二、走进八儿,感悟急切 1.面对着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八儿实在是馋得不行了。请你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你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八儿的馋样吗?垂涎欲滴、馋涎欲滴、垂涎三尺、口角流涎…… 2.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更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 抓语言、行为表情的描写,感悟八儿等粥的急切。 3.理清脉络。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给八儿等粥的过程拟小标题。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盼腊八粥、分腊八粥、猜腊八粥和看腊八粥) 小小的八儿他是一心盼着腊八粥, 思考着怎么分腊八粥, 也是看到了腊八粥。(板书:盼、分、猜、看) 为了这腊八粥, 谁来读这一句? 4.盼粥:细节的精确味 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 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的这一份喜、这一份急传递给我们的呢?我们先来看“盼”这一部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到第八自然段, 边读边体会。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要点如下: 抓住“进进出出”,“眼睛可急红了”,“‘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等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品出八儿盼粥的煎熬与期待,品出八儿撒娇、着急着想吃又无可奈何极不心甘的心情。 感情朗读,分角朗读。 5.分粥:性格的传神味 (1)但妈妈的命令是无法反抗的,无奈之下,八儿只好制定美好的吃粥计划,聊以解馋了。他是怎么分粥的?指名回答。 (2)沈从文非常善于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一个动作, 一段对话, 甚至是一个眼神, 都能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八儿分粥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八儿? 学生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 (3)分角演绎对话,指导读出八儿对于腊八粥的喜爱和他的淘气。 6.猜粥、看粥:复沓的形式味 (1)八儿啊, 人很矮, 他还没有灶头高, 他对于锅中的一切只能——猜想。(师生齐答)这一段主要是八儿的什么描写?——心理 (板书:心理) 那么, 这锅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八儿是这样猜想的,读—读。 义无反顾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它会起锅巴…… (2)馋死他了!如果你是八儿, 在想到哪里的时候会特别特别的馋呢? 引导学生角置换,自己就是八儿,一边读一边加上神态、动作等表现八儿猜粥时的馋样儿。 (3)画饼焉能充饥?八儿只好央求妈妈抱起他来看看了,看的结果是?指名说。课件出示:栗子跌进锅里……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4)八儿猜对了吗?男女生对比对一读,男生读猜粥的句子,女生读看粥的句子。 课件左右分别列出猜粥和看粥的句子: 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它会起锅巴…… 栗子跌进锅里……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5)除了颜,八儿猜的全对呀!既然猜的全对, 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呢?如此雷同的句子, 难道不啰嗦吗?不着急, 同桌之间商量一下我们再来交流。 引导学生感悟猜想让人喜欢,看见实实在在的更让人喜欢。这看似重复的话语, 实则用意颇深, 就是在这种回环复沓的描写中,将腊八粥诱人的、香、味,借助八儿的眼、鼻、嘴,渲染得淋漓尽致,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的形象跃然纸上。 7.吃粥:留白的含蓄味 (1)腊八粥终于熬好了, 可以喝啦! (板书:喝) 谁来读—— 生:“夜饭桌边, 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 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2)关于八儿喝腊八粥的这个场景, 作者用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和前面的场景相比,聊聊数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略写喝粥,详写等粥,不落窠臼。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留白, 是其对行文节奏、语言格调的绝妙拿捏,给读者留下悬念, 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3)想象写话:我们想象一下八儿喝腊八粥的样子,他的动作、神态是怎么样的呢?写一写吧。学生练习写话,交流汇报。 三、领悟主旨,感受乡愁 1.沈从文曾经说过:“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楼阁, 但我却只想用石头造一座结实的小庙, 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文章虽然写的是腊八粥, 实则是一幅动人的画。从这幅画里,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怎样的妈妈?全班交流看法。 预设生成:八儿:淘气、可爱、活泼天真、贪吃…… 妈妈:对八儿的宠爱 2.从这篇文章当中, 除了人物形象之外, 你还能读到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孥孥、松劲”等乡音中感受家乡的味道,母子的对话中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感受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思念。 四、总结,阅读延伸 同学们, 沈从文22岁离开家乡, 来到北京谋生, 不管是穷困潦倒还是功成名就, 都时时思念着故乡。正如他所说的, 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生长, 和这一切都分不开。几十年来, 他对故土这份深深的眷恋, 演绎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简单而又质朴, 却也被他细腻独特的笔触熬得香甜绵软。那就是家乡, 那就是生活。那浓浓的情, 那绵绵的思,融在了粥里, 也流露在字里行间。课后, 请同同学们再去读读冰心、老舍、梁实秋笔下的腊八粥, 比较一下, 同样的腊八粥, 文字上有着怎样不同的味道。 3.《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中的一篇课文。《寒食》是唐代韩翃写的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十五夜望月》诗人王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编排本组诗的目的,一是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六年级古诗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画面入诗歌之情境,结合古代文化背景体会诗之情感,最后熟读成诵,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会写“宫、候”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寒食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复习古诗 (1)同学们,有关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积累了哪些,它们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指名说) (2)课件出示有关的古诗:《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乞巧》,学生齐诵。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首描写古代传统节日的古诗,齐读课题:《古诗三首》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出示诗题,作者姓名 解题意: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板书:寒食) 知诗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再次齐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同桌互读,注意读准读通顺。 2.指名朗读,注意指导读好生字“翃”、多音字“传chuán”。 3.示范朗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分男女生竞赛读,全班齐读。 5.借助注释说一说诗的大意,有不懂的可以同桌交流。 交流汇报。点拨:注意指导“日暮”是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东风”指春风。“飞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意思。 古诗大意: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7.带着理解再读古诗。 四、品读想象,感悟诗情 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用短短四行诗生动形象描绘出当年寒食节时长安城的样子。再自由读一读,看看从诗句中你想象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一会交流。 1. 品读 一二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由“春城”一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汇报) “处处落花随风飞舞,苑中垂柳随风飘动”,多么美的景象啊,带着这样的画面感读出“春城”的美。 (2)“无处不飞花”是什么句式?诗人为什么不说“无处不开花”? 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动态强烈,既表现了春天的勃然生机,又体现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的精密。 (3)“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斜”用得极妙,妙在哪? “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 (4)带着画面,带着你的理解,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春城的美不仅仅是“满城处处春花明艳,柳枝斜斜随风起舞”,还体现在这些诗句里。(课件出示)引读: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韦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王维)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欧阳修) 2.品读三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天鹅湖芭蕾舞剧(1)诗的前两句写了白昼长安城春意浓郁,笼罩全城,后两句写傍晚时候长安城的宫苑,作者又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这两句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 (2)一个“传”字,一个“散”字,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 (3)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从中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一个“传”字,一个“散”字,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板书:辛辣讽刺) (4)来,请读出诗人的不满---- 3.补充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学生自主阅读。 师引读:寒食禁烟火,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谁来像诗人一样,悲愤地读——(展示读,全班读,当堂背诵。) 五、总结升华,拓展积累 1.课堂总结: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2.课外拓展:讽刺诗多关注民众,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以嘲讽、讥刺的手法,描述生活中落后、消极、反动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战斗性。老师整理了几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读诗词,感受此类古诗的特点。 3.布置作业:回家再搜集此类诗词,背一背,说说大意。 迢迢牵牛星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1. 上节课我们在古诗中了解了传统节日寒食节与中秋节的习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七夕节来历相关的民间神话传说《迢迢牵牛星》。 2.播放歌曲《迢迢牵牛星》。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的名字了吗——《迢迢牵牛星》。没错,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与我国一个非常有名的民间爱情故事有关,谁知道?——牛郎与织女的故事。都听过这个故事吧,谁来给大家讲讲? 3.揭题:这首歌曲是由我们今天将要学的这首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诗句改编而成的。(板书课题:迢迢牵牛星)歌曲优美,古诗更有它独特的魅力。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齐读课题。 二、解题,介绍文学常识 教师讲解(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古诗十九首》 (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称它为“五言之冠”,钟嵘在《 诗品》 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三读古诗,读出韵味 (一)一读古诗、读通诗句 1.请同学们将书本翻到第10页 ,先试着自己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完了吗?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原文中将这些词展示) 皎皎、纤纤、擢、札札、机杼、泣涕、一水间、脉脉 (1)第一个读:皎皎;第二个纤纤,指细小的样子,所以读纤。我们在书上写上读音。它还有一个读音读纤,组词有纤夫。 (2)继续读,第三个擢;第四个札札, (3)下一个机杼,知道机杼吗,看这就是机杼,织布用的机子 (4) 下一个泣涕, 一水间,这个间这里指间隔、相隔所以读间,我们在书上注音。 (5)最后一个脉脉,它还有一个读音是脉,脉搏的脉。 3.读准了这些字,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力争做到读准,读流利。 (二)读古诗,读出韵律 1.相信大家一定读得很流利了。这么动人的诗,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让我们来听听录音。 2.听完录音,你能模仿读好古诗吗?这里的很多叠词,我们读慢一点,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读一遍(配乐读)。 (三)三读古诗,读出画面 1.同学们,这首诗中提到了两颗星星,请你默读诗圈出来。 2.一颗是牵牛星相信大家都能到。另外一颗是织女星,我们借助注释,诗中叫河汉女(圈出),河汉女就是指织女星。 3.关于这两颗星星有着神奇的传说你们都知道吧!是的,那就是牛郎织女的传说,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传说。 4.了解了牛郎织女,七夕节的传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借助注释自己读懂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了。请你说说每一行诗的意思。 四、明诗意,悟诗情 1.我们来看第一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你想到什么画面呀! (1)这里的迢迢是遥远的样子,千里迢迢,万里迢迢,非常遥远。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非常遥远,皎皎就是皎洁、明亮的样子。 (2)瞧(示图),这两颗星星分别在银河系的两岸,(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牵牛星在那遥远的地方,织女星是那么的皎洁明亮。 2.再来看第二第三行,织女在干什么呢? (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擢注释中说是伸出(注释中标注),伸出什么呢:素手,白皙的手(注释中标注)。纤纤是什么,纤细的样子。我们都知道古时候衣服的袖子都很长很大的,当织女把手伸出来的时候,是那么漂亮,纤细白皙。这是对织女(外貌)的描写。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 (2)札札弄机杼,她把纤细白皙的手伸出来,干什么?这里有(动作)描写,一个弄,弄就是干什么,弄就是摆弄,拨弄。摆弄机杼,机杼就是织布机(注释中标注),摆弄织布机发出札札的声音。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我们可以想到这样的画面:织女伸出纤细、白皙的手,拨弄着织布机,不停地发出札札的声音。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她从早到晚,整日地织,可是织出来的布却是怎么样的?不成章,章不是文章,这里指花纹,看注释(注释中标注)。可是织女啊从早到晚织了一整天都没有织出花纹,为什么啊?来在问答区告诉我。 (5)是的有同学说她在哭,有人说她织布的时候哭就无法织布,还有人说……老师把部分同学回答发布一下。你们都很棒!“一整天没有织出花纹,是因为“泣涕零如雨”,是不是,她在哭啊,“泣涕”哭泣的眼泪,这里的涕不是鼻涕啊,古文中的涕一般都是指眼泪。零就是落下(注释中标注),织女哭泣的眼泪落下来好像下雨一样,”零如雨”这一(神态),可见织女多么思念牛郎啊。织女是那么(愁闷、寂寥) (6)我们来看(示图和文)织女伸出纤细白皙的双手,拨弄着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花纹,她哭泣的泪水落下来好像下雨一样。 3.(1)织女心里想:”没心思织布,呜呜我的牛郎你在哪啊?(示图)”我们这样来表达织女的心情是那么的直白,我们来看诗人最后两行是怎样表达相思之苦的呢? (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清且浅写出了他们中间只隔了一道清清浅浅的银河,相去就是相离,相隔。相去复几许,可见,他们相隔也没有多远是吧。 (出示图)看,他们中间只隔了一道清清浅浅的银河,相隔不是很遥远啊,相隔也没有多远啊!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他们相隔在清澈的银河两边。脉脉不得语,有个词叫含情脉脉,就是这样的状态。他们相隔在清澈的银河两边怎么样啊,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5.(示整首诗)同学们理解了全诗,我们看到三幅清楚的画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是牛郎织女(遥遥相望)的画面 第二幅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织女无心织布。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怎么样的画面?是织女(无心织布,终日落泪) ,她的心思全在思念牛郎啊。最后两句是一幅什么画? 织女心理是那么的(愁苦)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只能“脉脉不得语”,她在(对水愁叹,脉脉相视)。 6.理解了织女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觉。(配乐) 7.多么哀婉动人的诗,浓浓的相思融入在字字句句中,尤其是在6个叠词中。请同学们把它们圈出来。想想叠词有什么作用。出示(“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8.让我们借助这些叠词,一起试着来吟诵。(填空式+音乐) 迢迢( ) 迢迢( ),皎皎( )。 纤纤( ),札札( )。 终日( ),泣涕( )。 河汉( ),相去( )。 盈盈( ),脉脉( )。 9.古诗往往不仅是为写一个故事,实际上是想通过一件事,一个人,一处景,来表达某种情感) 这首诗写得是(出示:牛郎织女 隔河相望 不能团聚), 表面写传说,实际是在写现实,想要表达(出示:人间男女 相爱受压制 不能欢聚,相思不可得)的愁绪 五、作业巩固 1.学完了三首古诗,我们打开作业本,完成第二小题,看看你都能解决吗。 2.校对(根据时间定)。 第一题:前面两句写的是寒食节的景,那后两句写的寒食节的风俗有人可能写宫里传蜡烛是吧,这是宫里违规的做法对吧,实际还是在;写不能生火做饭。 第二题:最能概括表达情感的句子,应该是最后一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第三题:表达了思念之情,如果你填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友人也可以。 十五夜望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4.揭示学习任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二、反复朗读,读顺、读义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重点关注“栖”的读音。) (3)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2.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1)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听老师读,注意诗歌的节奏。 (2)指名读,评价。自由练读。 3.同桌互学,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同桌互学:同桌一人读诗句,另一人说意思。说完再交换着说。 (3)全班交流:指名一对同桌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4)诗句理解好了,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齐读。 三、默读静思,读景、读情 1.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抽查自学情况,交流汇报。预设: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 2.议读 (1)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 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指名汇报。明确: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相思阻音息, 结梦感离居。” --萧悫《秋思》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咬文嚼字,读味、读韵 1.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 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2)“落”换成“在”好吗?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3)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 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同桌尝试背诵。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2.布置作业:回家再搜集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背一背,说说大意。 4.藏戏 【教材分析】 《藏戏》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藏戏》跳出了节日习俗的话题,以艺术形式作为描写内容,分别描写了藏戏的来历、道具和演出形式,条分缕析,主次鲜明。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了解藏戏的特,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二是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藏戏的特,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重难点】 了解藏戏的特,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的剧中之一。 看完图片,藏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藏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师生齐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读提示。自读“提示”,边读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3.交流汇报。①小组交流。②集体交流。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重点赏读,了解藏戏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象征了什么,对角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拓展实践,深化主题 1.小结:学完课文,谁来归纳一下藏戏的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藏戏的特点是: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作者是围绕“藏戏的形成和特”两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领略了藏戏这一特有的民族艺术。其实,我国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如我们的越剧、川剧、京剧、黄梅戏等等。这些传统的艺术,博大精深,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搜集这些戏剧艺术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下周一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多姿多彩”戏剧艺术展览会。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家乡的风俗》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本单元的习作能力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安排了两个板块。一是出现了春节拜年、元宵闹花灯、除夕包饺子等风俗图片,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二是提供两个话题: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基于描写事物类习作的特点,选择了前一个话题。 关于介绍节日风俗习惯,统编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一次是在三下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要求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此次是对这一习作的延续和发展。经过前几次的习作训练,学生能搜集资料,也能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而抓住风俗特点,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将作为本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和本次习作要求,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来,跟着老师的口令,我们先一起“笑一笑”:请同学们嘴角往上翘,先抿嘴,然后露出2颗牙,接着露出4颗牙,再露出8颗牙。 2.看到大家长得很齐整的牙齿呀,老师想起了我们这里有些地方的一个有趣的习俗。他们对处理孩子掉下来的乳牙很有讲究,掉了的乳牙是怎么丢的,你知道吗?我们有的同学的爷爷奶奶他们估计就知道了:上牙要丢屋顶,下牙丢床底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老一辈人说呀,这样可以使新牙长得整齐。你看,多有趣的说法,其实这个习俗也寄予了长辈们对孩子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这也是我们家乡一些地方的一个老习俗。 二、交流整理习作素材。 1.关于风俗,我们在第一单元的课文学习中,已经了解到什么? (1)交流小结:北京的春节时间长,年味儿浓;八儿家的腊八粥很诱人,还有古诗中体现出来的各种风俗。真可谓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2)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再来看看书本上给我们展示的三幅图。你能说出这三幅图隐藏着的风俗习惯吗?先自己说一说。 2.三张图中所展示的风俗活动,是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那么,除了这些,你还能从这三幅图中得到什么启发呢?你可以思考一下。 3.同学们,你想到了哪个传统节日呢?或者是想到了家乡特有的节日也行?在这个节日里,你和你的家人通常又会做些什么事呢?和同桌说一说。 (1)交流小结:说起传统节日,说起家乡的风俗,其实我们家乡就有很多。老师也想到了很多。(课件出示) (2)每位同学的家长肯定都有有意思的风俗习惯,肯定也有参加某个风俗活动的特别的经历吧。那么,经过昨天的资料准备,你今天准备写什么呢? 三、明确习作要点。 1.我们先看看书上的要求。读读图下方第一段,请你划出我们可以写的内容。 交流出示课件:这次习作我们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两项内容二选一。 2.同学们,你喜欢、有把握写哪个呢?我们刚刚在书上划了两项可以写的,请你在你想写的那一个内容前打上一个钩。 3.选好了要写的内容,那我们怎么介绍风俗怎么写经历呢?书本的提示中,给了我们好办法,你能到吗? (1)引导重点读读上面这段;如果写亲身经历的,请你重点读读下面这段。大家记得,圈关键词哦,开始吧! (2)相信六年级的你,肯定能出来,指名说。出示重点。 介绍风俗的: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还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的: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四、总结写法。 1.知道了要写的内容,那我们怎么具体展开写呢? 2.先看介绍风俗的:介绍家乡风俗的,重点是要介绍风俗的几个方面,写出风俗的特点。写这个的,你可以参考《北京的春节》和《藏戏》这两篇课文的写法。你想体现的是这个风俗的什么特点?(看课件举例说明) 思路点拨一:元宵节的特点,我们觉得是热闹;清明节的特点,有的同学觉得有种哀伤的味道;除夕,带给大家的团圆的印象。你想介绍的这个风俗的特点,是什么呢?你准备介绍这个风俗的哪几个方面?老师要提示大家的是,我们可以从风俗的由来、内容、或活动形式、寓意、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等方面去进行。你想要介绍的这几方面中,哪些是重要的要详细描述的?哪些是可以简单说明的。这些也是需要我们未雨绸缪的。 思路点拨二:再看写参加风俗活动亲身经历的,想写这个内容的同学,重点要写清楚活动的过程,要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因为写亲身经历,是写一个活动过程,所以我们写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要写清自己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具体过程。重点则是写经历。这个可以学习《腊八粥》的写法。 3.和同学一起回忆一下你参加过的印象深刻的那次风俗活动吧。 4.小结:写亲身经历时,在说清楚了具体经过后,关于风俗特点或来历可以用插叙。名字、寓意、民俗内容等则简单说说即可。当然,我们写作文,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无论你选择写哪项内容,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5.无论你选择介绍的是哪个内容,书本第一单元课文中我们学到的本领都是建议大家用上去的。首先,详略要安排好,主次要分明,重点的、体现特的要详细写;其次,关于大家不熟悉的风俗由来,可以用插叙进行描写;再次,当我们从介绍风俗的一个方面转向另一个方面时,尝试巧妙运用过渡,这样转折会更自然。最后是语言方面的。这个单元的第一课,作者老舍先生用通俗易懂富有京味儿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特别热闹喜庆的春节。同学们自己写的时候,适当用几处方言,可以更好地体现家乡的味道。 五、小试牛刀,列个提纲。 1.写什么,怎么写,脑海中大概布局好后,我们来给要写的文章拟一个题目吧。大家思考一下,然后把拟好的题目写在本子上。一个小提示:拟题目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所写的风俗的特点。(出示两张表格) 2.同学们有了自己的提纲,老师这里有两篇范文,一篇是介绍风俗的,一篇是写亲身经历的。这两篇语言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两篇文章的结构,值得我们大多数同学参考。先是介绍风俗的,请你跟着老师轻轻读习作例文《清明节》。你发现有什么亮点? 学生交流,引导发现。 (1)这篇例文的结构,其实跟《藏戏》这篇课文类似。小作者通过对清明节由来的详细介绍,在一、二、四段详细描述了清明节的由来,从而介绍了清明节祭祖的特,又通过清明节日期的介绍,略写了清明时节春耕播种的特。整篇文章联系清明文化发展的过程,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清明节。 (2)这篇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引用诗句或谚语,出现了好几次。开头引诗句,中间用谚语,结尾又引用诗句,你看,这些引用的句子让作者的文章语言更加丰富,而且也更突出了清明这个节日或节气的特点。 3.第二篇是写亲身经历的:先请看他的提纲:有顺序,有重点。再快速默读习作例文《元宵闹花灯》。 交流小结:元宵节灯多、人多的热闹,相信你也感受到了。 4.听了这两篇例文,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5.同学们,修改一下提纲,尤其是重点介绍的方面或内容,记得打好五角星。改好后,用你的语言,去写写家乡的风俗吧。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5.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自由交流)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2.交流《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什么?(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为什么这么写?(突出最具特的民俗活动) 3.交流学习心得。 (1)《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八儿等粥写得详细,一家人喝粥写得简略。八儿等粥之所以写得详细,是因为通过八儿母子的对话以及八儿渴望吃粥的心理描写,更能表现出腊八粥的香味美,及一家人温馨美好、其乐融融的氛围。而对一家人吃粥这件事,作者别出心裁地用简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家人吃饱后的情景,对表现腊八粥的美味,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2)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表达清楚。要做到详略得当,首先应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哪些次要内容,然后主要内容详细写,次要内容则要简略。 (3)写人的文章,首先确定好想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围绕中心选材,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详写。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而次要内容则写得简略一些。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一律”“清一”“都是”“通通”都是“全部”的意思。“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都是“取得第一”的意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避免重复,让文章表达更生动。) (二)第二题。 1.课件展示问题: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过年的时候吃鱼;建筑上雕刻蝙蝠; 2.学生自由交流。 四、学习“书写提示”。 1.学生观察书写提示里的文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大小相兼。每个字字形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被包围部分大小适宜,周围留白越小越好。 2.学生照样子写一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强调书写速度) 3.师生交流、评价。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日积月累”的诗句,注意读准“晞(xī)”的读音。 电脑桌面壁纸怎么设置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明白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出语意就好。) 3.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表明要珍惜时间。)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如何珍惜时间。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特点介绍事物、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学习了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了解了不同习俗的寓意,同时积累了珍惜时间的古诗词。同学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孩子刚过完春节,还沉浸在年的热闹和喜庆中。“年是怎么过的”这个话题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拉近了师生、生生和生本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教学时从预习的基础上入手,便于以学定教。六年级的字词教学既不能面面俱到又不可完全忽略不计,加强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是课标的要求。所以,在初读阶段,了解学情,进行适当的生字词教学和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为全文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读书、圈画、批注、交流,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读中评年的热闹和味道,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以达到品读美文的效果。】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此环节为了突破重难点,从课文的表达出发,对课文内容与阅读材料进行了密切的整合,让学生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明白春节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为下面的读写结合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链接的对比,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以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力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课文中有关描写腊八粥的语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课标非常重视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这里我让学生交流有关腊八和腊八粥的资料,既落实了这一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又增进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习俗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感知、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题也是教学内容重要的一部分。本课课后题2刚好指引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这一资源。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通过质疑引起学生对作者独具匠心写法的思考,直接了当切入单元要求,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1自然段是选文的“凤头”,以反问、排比等手法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写得极妙,值得好好品味研读。学生背诵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完成课后的小练笔,仿中有创,意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更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进行研究探讨,通过自主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行圈画批注,交流汇报,角置换,感情朗读,读写结合等方式体会人物内心,人物形象及表达特点。在内容探究上突出重点,体现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写法揣摩三者的有机融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完全开放的,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主旨。学生在充分阅读、感悟后,由评价人物形象入手,从字里行间体会八儿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感受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思念。】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其他作家笔下的腊八粥,既进一步了解了有关的民俗文化,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描写传统佳节的古诗学生已有不少积累,通过温习背诵这些学生熟悉的古诗,挖掘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他们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设计意图:“知诗人,解诗题”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下面“明诗意,悟诗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的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读通读顺,扫除字音障碍;在此基础上借助注释及互帮互助,解决字词理解的问题,理解诗的大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想画面,然后又通过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欣赏古诗遣词用字之精妙,最后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朗读出来,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就水到渠成了。补充描写“春城”之美的名句佳作,化抽象为具体,丰富学生美的体验;补充诗人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内容,能设身处地,准确地领会诗人的心境。】 【设计意图:总结讽刺诗的的写作特点,意在培养学生鉴赏此类古诗的能力,为自主阅读古诗打下基础。拓展读诗,使课堂更加充实丰满,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歌,唱歌。新课伊时,用由古诗改编的歌曲《迢迢牵牛星》导入新课,那熟悉的、优美的旋律,很快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把他们带入了歌词的意境之中。重温浪漫又凄婉的爱情故事,为下面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古诗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课境。】 【设计意图:补充必要的文学常识,有益于增加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力求把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借助注释能初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此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行解决生字、读通读顺古诗,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点时给予点拨即可。】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设计意图: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所限,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的诗意,体会它所表达的感情,理解它的主旨有一定的难度。这一片段的教学设计,主要由教师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辨,同时借助想象、讨论、朗读等手段,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它的情感,领悟它的表达。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欣赏皓月当空,月如银的美图,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不仅了解了诗人其人,而且知道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缘由。告知学习任务,让学生接来来的学习更主动,更有目的,更高效。】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要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让学生静心默读思考,从诗歌中抓住典型的景物的形、、动、静,欣赏诗的画面意境,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拓展秋思的诗句,领会诗人的情感内涵。】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借助问题指引,通过小组合作,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角度,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从而理解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最后通过反复诵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设计意图: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关注咏月诗,以由月亮引发的各种情思的诗句作为引领,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去积累更多的诗词,丰富语言,感悟诗词中的美。】 【设计意图:藏戏的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彩,学生比较陌生。创设情境和出示资料,直观形象感知藏戏的特点,既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开拓视野。】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是通过阅读提示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阅读提示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自读阅读提示,可以让他们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点,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设计意图: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精心“精读”,“精”“略”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与阅读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此环节抓住关键词句重点赏读,以读代讲,了解藏戏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感悟藏戏的形成过程,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一点带一片,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此环节设置拓展实践,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戏剧的认识,增强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所延伸,特安排了本次写作训练。由于学生知识基础有限,对于风俗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 课前先安排学生通过文字资料、 图片资源等使学生深入的了解本地的风俗,扩大学生的写作范围,尽 可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设计意图:审读话题,明确内涵。 任何文题都包含着一定的含义,理解了含义,才能确定写作的范 围,选择写作材料,确定文章主旨。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认真审读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发现 平时熟视无睹的家乡的风俗中的文化内涵, 体会出司空见惯的日常生 活中的文化含量,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提 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设计意图:展示自我,表现个性。 选好了文章的切口, 同学们还要善于根据自身的实际,扬长避短, 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较多或体验真切的内容来写,选择最能展示个 性,最能吸引人、最具表现力的材料来写,并力求从新的角度诠释话 题,表现事物或阐述事理。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上要突出个性,不要 落入大众化的思想中。即你所要写作的民俗文化,要尽量做到与其他 民俗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和个性。】 | ||
课后单元整体回顾性反思: |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名师备课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5-01-19 17:09: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实时天气 2025-01-19 16:51:34发布
北京
-
温度:-3℃~10℃
北风
-
明天晴转多云
8 西南风
-
后天晴转多云
8 东北风
-
大后天晴
6 西南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