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迎新春:新年习俗大观
爆竹声中迎新春:新年习俗大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商务休闲男装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一首《元日》,极尽新春佳节的热烈气氛。的确,千百年来,每到春节,中国大地上总是喜气洋洋,火红的灯笼,欢庆的锣鼓,热闹的鞭炮,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都会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来庆贺这传统的新春节日,以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美好企盼与祝愿。春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首,备受人们的重视,因而,围绕着这一节日,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都形成了许许多多具有鲜明彩的风俗习惯。
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首(另两种为端午、中秋)。春节,古时也称“元旦”,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曾这样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老百姓为什么要称之为“过年”呢?这里面有这样
一个传说,相传“年”是一种怪物,每年的冬尽春来的时候,就要出来吃人,人们为了对付它,就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将肉放在自己家的门口,同时,人们还要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并将竹子放入火中,使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将来叼肉的“年”吓跑。第二天一早,人们为此互道平安,彼此祝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节日了。传说毕竟是传说,当然无法证明。其实,关于“元旦”(过年),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四始”之说了:“正月旦,岁之始,时之始,月之始,日之始。”顾名思义,就是说正月里的第一天是一年的开始,因而人们将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贺,人们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留下自己的希望与祝愿。
起初,由于各个朝代历法不一样,一年之首的日子也不一样,夏朝将岁首定在正月初一,商朝则定于十二月初一,周朝则定于十一月初一,而秦及汉代初年则以十月初一为一年之首。一直到了汉武帝元年,才正式改用了夏历,以后便历代沿用了。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法,因而便把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而将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传统习俗上,我国民间都以春节作为一年的开始,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庆贺活动。40用英语怎么读
要说春节风俗,就不能不从前一年的腊月说起,特别是每年的除夕夜(俗称大年三十)。
传统习俗上,一进腊月就要开始准备过年了。北京就有这样的歌谣:“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满香斗;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了河南沘源类似的民谣:
二十三,点灶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去插花;二十九,去沽酒;三十,刷门;正月初一,俯着髀骨作揖。
我们从这些民间歌谣中,就可见春节风俗之一斑了。
首先,家家户户都要为新年的来到而做各各样的准备,备齐各吃穿用的“年货”,大人小孩都要准备好新年穿的新衣服,所谓“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同时,腊月里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各家各户还要进行扫尘、贴春联、挂年画、祭灶等等。《清嘉录》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其实讲的就是一次卫生大扫除。早在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已经有这样的记载了:“十二月尽……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目的是“以祈新岁之安”。这种扫尘风俗一直保存到今天,也反映出我国人民讲卫生的好传统。
贴笛膜>小说言情高分完结小说
另外,作为全国比较普遍的风俗,春节前家家都贴春联、挂年画,这些最初都与传说中的怪物“年”有关,人们贴于门上的对联,是为了镇住“年”,将它吓跑。久而久之,春节贴春联、挂年画,变成了一种喜庆的象征。《清嘉录》中也说:“居人更换春帖,曰春联。先除夕一二十日,塾师与学书儿书写以卖,榜于门曰春联处。多写千金百顺、宜春迪吉、一财二喜及家声世泽等语为门联,或集《葩经》吉语、唐宋人诗句为楹联。”
腊月二十三,民间许多地方都有祭灶的习俗。因为相传腊月二十四,灶神将要回天界向玉皇大帝复命去,百姓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都要举行祭灶仪式。这时人们就要在灶神像前放上年糕、糖、瓜果等供品,意谓使灶神吃了以后不再讲人间的坏话。有的地方在祭毕后还要将灶神像烧掉,意谓升天。而有的地方则让小孩拣细秫秸,扎成马与狗的形状,意谓让灶王乘坐上天。《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安徽地区此俗时说:
十二月二十三日,家家具酒果饴糖,送灶神上天。置刍豆于灶前,以秣神马。其置饴糖者,俗意为塞满其口,使之上天不得多言也。
宋代诗人范成大就祭灶这一风俗,曾有这样一段文字: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迎新年之俗,当以除夕为最重。除夕,是指夏历十二月的最后一日,意谓旧的一年至此夕而除。人们为了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就格外地看中这一天。吴自牧的《梦粱录》载:
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打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年之安。
万历《嘉兴府志》也有这样的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碨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人们为新年的到来,而做着各种准备。这一日的白天,街市上张灯结彩,一派喜气,店铺生意可谓一年中最红火的日子,这其中尤以香烛、爆竹、年画店为最盛。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太阳还未落山,鞭炮声已响成一片了。这一日在外求学、做活的人都会赶回家中,与自己的父母妹兄弟团聚,故有“守岁家筵多旅客”的诗句。
此日一入夜,家家户户便围坐在摆满丰盛菜肴的桌前,举杯互祝,共吃团圆饭(年夜饭)。《清嘉录》载:“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妻孥一室话团,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箸频教听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等待着新年的钟声。
返聘退休人员协议除夕之夜守岁、辞岁,当是全国各地都有的风俗。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北方除夕夜时说:“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待旦,名曰守岁。”而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则记载了南方人于此夜守岁的情况:“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守岁既是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留恋,也是对即将到来的一年的希望。席振起有一首《守岁》诗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其实,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都作过守岁诗,这可见守岁的风俗由来已久了。唐代的另一位诗人张说也作过一首《岳州守岁诗》:“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舞衣连臂佛,醉坐合声歌。”家家户户在年夜饭后,围炉而坐,或饮守岁酒,或吃瓜果,或闲话,或开展各种诸如下棋、猜字谜、解九连环、打相思结等活动,总之,“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江苏一些地方,有些人家除夕夜半就睡了,这时就在卧室内点燃一对红烛,谓之守岁烛。另外,在守岁之时,有些地区,如安徽的一些地方,
一般商标转让多少钱还认为此夕是诸神下降之夕,所以禁恶声谩语及弃污水于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