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反腐?从三公经费说起
导语:三公经费是滋生腐败的源头。但是,在秦汉时期的官府还没有三公经费。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历朝历代对公费是如何制定的,经过了哪些变革、发展?完颜绍元从历史典籍中寻古代公务员的各种规章制度,他追溯了三公经费的曲折历程,帮大家理顺三公经费的前世今生。

      完颜绍元

      官场辞典里的公费,是一个缺乏恒定含义的模糊概念,通常泛指各级官署专为公宴犒劳、公务招待、公乘(车骑船轿)运行、公出旅行等设立的财物,差似今人所谓三公经费,而其实是一种在为使用名义下增进官员私人福利的供给制。纵向观察,公费经历过一个从无到有,自显归隐,再由浑沌转向公开的曲折历程。

      唐代官员的免费午餐

      秦汉时期,政府行政开支多从节俭。据云梦秦简所记,当时各级机关的文书用具,大都就地采集质地松柔的树木,加工成可供书写的木版,封捆公文用的绳索也是因地制宜,用草麻一类搓成。

 



      魏晋以后,艰苦奋斗的传统不复存在。唐代,上起中央台省,下到地方郡府,皆设公厨,各级官员只要去单位上班,都可以享用免费的午餐。午餐标准依品阶高低分三个等次:三品以上一个等次,四至五品一个等次,六品至九品一个等次。

      据《唐六典》卷四记载,中央单位六至九品这一档的午餐供应标准是常食料五盘,每日白米二升,面一升一合,油三勺,小豆一合,酱三合,醋三合,豉、盐、葵、韮之类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虽说和今天的四菜一汤相比尚有距离,但比吃干饭饮凉水却是大翻身了。

      “公厨之外,还有合署官佐幕属共聚一堂行酒作乐的公宴。早先是凡国定节假,各官署皆得举办宴会庆贺,经费以节日食料名义从财政特支。实施财政包干式的两税法后,诸道州府多能通过科配、附加、赃赎、田产、经商赢利等方式,形成两税以外的地方财政收入。有了这笔富足的收入,地方政府遂得普遍设置全由长吏支配、无须申报中央审计的诸公用钱


      衙门夜总会小作陪

      从此,一切以为名的钱物开销,如公廨公馆修建装潢、公车公船创置添换、公私使客过往招待、长官除替送故迎新等,皆名正言顺地从诸公用钱中支用(《唐会要》卷六十八)。于是君父“公宴次数大大增加,规格也提高了许多,诸道甚至专门设置了宴设司作为大家都来吃老公的主管部门。
隐形的翅膀 电视剧

 


      唐人以公宴为题材的诗文很多,白居易的《郡斋旬假命宴呈座客示郡寮》,就是他从到任苏州刺史后第一次参加公宴的描写,诗云:无轻一日醉,用犒九日勤……微此一日醉,何以乐吾身,是说官府往往借每旬一休的日子举办宴会;既备献酬礼,亦具水陆珍。萍醅箬溪醑,水鲙松江鳞,此见馔肴备陈供应丰美;侑食乐悬动,佐欢妓席陈。风
流吴中客,佳丽江南人 因知还有漂亮的小佐欢;歌节点随袂,舞香遗在茵。清奏凝未阙,酡颜气已春,如此歌舞曼妙撩人绮念的氤氲,真有点儿夜总会衙门版的气象了。

      宋代再苦不能苦干部

      史家多谓宋代积贫积弱,好在再苦不能苦干部的政策导向一直很明确,清赵翼《廿二史劄记》中对此有多视角的论述。

      以官员占有公共资源的特权言,朝廷就为各级官署设立了名称公使的财政开支,也称公用钱。公使钱的主要用途是公务招待,包括以此名为的现金和各种财物馈送;再就是其他补贴、犒赏、修造、杂用等。为此,学者多有将公使钱定义为招待费、交际费乃至特别办公费的。

      各单位的公使钱额,都有定制。而其构成,又可分为正赐公使钱公使库钱两部分。
大抵各中央机构的公使钱都是财政全额拨给的正赐钱,而在各州军等地方单位的公使钱中,财政拨付的正赐钱只是一部分,其余多是通过举办第二第三产业,诸如酿酒造醋、置店酤卖、开设抵当、异地贸易、广收遗利等各种渠道赚取来的骢的拼音“公使库钱

 


      《水浒》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小说写道:结婚祝福语4个字 酒楼旁边竖着一根望竿,悬挂着一个青布酒旆子,上写道浔阳江正库。因知这个浔阳楼就是江州公使库办的第三产业。

      公费滥用 有禁无止

      对于公使钱的消费,宋代制定过不少相关的法令,如出纳必须由正官、副职联署负责;每一笔支出都要登记,无登记即以盗论;不准私自入己,也不许私自贷人;不许巧作名过数差破,即过度使用乃至滥用;馈赠限于酒食等,不得买置金帛;馈送数额也有例册规定,违规馈送,送者受者都受处罚;公务车轿只许公库自行维修,以防以修置名销破作弊,例如一辆车一年要换五六十个轮子是不允许的;若须乘船,只许乘官船,如无官船,就雇私船,不许折支现钱……

      法令细密,不胜枚举,可是执行力越来越差。总体上看,两宋公使钱消费一直走在不断增长的上升线上。以扬州公使钱为例,真宗时每年不过五百贯,哲宗时五千贯喊不够用,到孝宗时更不得了,仅每年登记在账册上的馈赠就达十二万贯。分析原因,当与有禁无止公费滥用直接关联。

      两宋历史上,因为违规使用公使钱而被人弹劾的事例并不少见,但当真按照制度受罚的不多。仁宗庆历时,接连有滕宗谅、张沆、尹洙等好几个地方领导因公费违规贬官,虽然他们受惩的真正原因在于得罪政敌,滥用公使钱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

 


      但即便如此,今人依然能够从相关记载中感受到公费监管制度的松懈,以及官场上普遍存在的对相关法令的漠视。比如滕宗谅差知泾州,以犒赏地方酋豪名义,动用公使钱达十六万贯,其间有数万贯不明,实际上被用以馈遗游士故人。此事经滕宗谅的上级郑戬(陕西四路都总管兼经略使,也驻泾州)检举,监察御史梁坚亦提起弹劾,中央派燕度来泾州调查时,老滕怕受牵连的人太多,竟一把火烧掉了公费簿册。经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纷纷上书为其辩护,仅降一级官阶,调知虢州。但御史中丞王拱辰论奏不已,才又迁知岳州,即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此后引出一篇传诵千古的《岳阳楼记》。

      苏东坡晒账求添公费

      熙宁三年(1070年)十一月,王安石奏请所有公使厨库陪备冗费合行裁节,中央遂令有关部门重新核定各路州军公使钱额。新标准出台后,不少吃惯老公的官员有意见,纷纷指责奢俭各不中礼,甚者或至非理掊克。中央只好让步,量入为出,随州郡大小立等
像三京、西北三路帅府、成都、杭州等公务青海特小吃活动较多的单位,还比过去增加了钱额。

      美食家苏东坡也是控制公费支出的反对派,他的《和李常韵》、《后杞菊赋》等诗文,主旨都是刺讥新法减刻公使钱太甚:或抱怨宴请标准降低,斋酝厨膳皆索然无备;或感叹公使库一年造酒不得过百石,何以宴乐,以致弦管生衣,釜甑有尘

      到了元祐七年(1092年)差知扬州时,大概是政治气候已经改变的缘故,索性上了一份《申明扬州公使钱状》晒账。既想提升公务消费水准,却又不能像滕宗谅那样擅做回易的苏东坡,忍不住在声称不敢辄乞增添额钱的奏疏之外,另以贴黄形式补充说:本州公务接待任务数倍于杭州,杭州公使钱七千贯,而本州止有五千贯,显是支使不足

      明代没公费No,太天真了

      也许是公费假公济私的功能太明显了,加上增加财政负担、催化吏治腐败等种种弊端,所以明清二代早期的财政制度设计,均无公款私享的公费设置。但是不设置不等于
没有需求,更不等于没有消费,其解决方式,就是著名历史学家瞿同祖先生所说的,中国基本的财政原则是每一类支出由一项确定的税费来源去满足;特别资金被特别指定给特定用途。如果没有特定资金去供应某一项特定费用,官员们就会寻别的途径去筹敛。

      简要点说,明代各级政府用于公务宴请招待、公差津贴送礼、公乘配置运行等一切公费开销,主要来自对民间的征敛科派。其征敛方式百出不止,剥削万状

      嘉靖时广东巡按御史潘季驯所见,县政府给里甲下命令,指办下程一副,而派银五十两雇皂隶迎送一次,每名索银三两二钱,以八抬轿子计即二十五两六钱。不消解说,这个公车消费十有八九被济私了。再如每遇上司巡历,州县都要向各里甲纳银三四两或一二两作为公务接待费入柜备用,然而到时候一切要吃要喝要用要送的依然分派里甲出钱去采办。及上司起马,前银尽归私囊。直言之,一次公务接待,收了二次公费

      农政通晚清还没开始就已结束的公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