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上,苏轼是以为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人。这里且不说他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也不说他在书画艺术方面的造诣,也不谈西湖的苏堤和饮食中的东坡肉等等,单就文学方面的地位而言,有关诗,人称“苏黄”(苏轼与黄庭坚),又有“苏门四学士”;有关词,人称“苏辛“苏轼与辛弃疾”;有关文,人称“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而“三苏”有据着“唐宋八大家”的三席。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位奇人。因此,要为这样一位大家编选一部简要而恰当的文集,向广大读者展示其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这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无论艺术方面,抑或人生方面,都或多或少存留着苏轼的影子,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依然极其需要苏轼。小户型房屋装修效果图
吃什么可以祛痘苏轼(1036-1101),号东坡,字子瞻,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二十一岁时,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与弟弟苏辙高中同榜进士。从此,“三苏”以文名显赫于朝中,而以苏轼的文名最大。
我们要粗略知晓苏轼文学成就的由来,恐怕要从两方面来着眼。
一是苏轼生活的时代。宋代以重视文人而著名,在整个宋代的历史上,文人虽然不免卷入政治斗争,但遭受致命打击的甚少。我们现在欣赏的欧阳修的你《醉翁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一大批著名篇章,都是他们在遭贬谪时创作的,而其内容,多半没有唐代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激愤,而是充盈着凄婉、甚至闲适与飘逸。另一方面,自宋代始,理学发达,谈禅盛行,整个人文环境比较宽松,比如,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是一时的所谓“政敌”,却在其他场
合多有唱和赠答。可以说,宋代是历史上最适合艺术发展的朝代,而文人气最足的艺术就产生在这个朝代,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就是苏轼。
二是苏轼丰富的生活经历与修养。苏轼青年时代进入朝中,曾经显赫一时。然而,由于他一方面对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措施有意见,另一方面又不能容于所谓的保守派,故而屡遭贬谪。从他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起,历移杭州、密州、登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颍州、乃至儋州,最后病逝于常州。其生活随着当时的朝幻而不断变动,而且在朝野之间时出时入,经历了宦海风波和人生荣辱。这客观上丰富了他的经历,增长了他的见识,更锻炼了他的意志。苏轼能做到儒、释、道兼修,在诗词文赋诸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恐怕与他这种特殊的经历相关,当然也与他超人的禀赋、旷达的性格等因素有关。
在诗歌方面,苏轼一改唐诗的蕴藉风格,而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比如其《题西林壁》,堪称哲理诗、禅诗之上乘之作,是我们于唐诗中少见的面目。清代的大学者赵翼这样评价苏轼:“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一枝健笔,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卷五)后世的文士们,多半认可赵翼的这段话。然而,苏轼的这一特点,在宋代诗坛演化为一种时尚,后人多所诟病,比如崇尚唐诗,作诗讲究“形象思维”的,就批评宋诗“味同嚼蜡”。小学pep英语
在词的创作方面,苏轼一改晚唐五代以来柔媚小巧的词风,而且
表达更加丰富广阔的内容,比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即是其代表作。然而,对苏轼豪放词,当时即有其幕士讥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宋·俞文豹《吹剑续录》)金代大文豪元好问则对苏词作出了较为准确的评价:“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金·元好问《新轩乐府引》)事实上,苏轼之后,辛弃疾诸人在豪放词方面继续开拓,终于丰富了宋词的风格,提高了宋词的境界。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可以说,宋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苏辛二人实为主将。红岩写作背景
苏轼的散文,成就似乎较其诗与词更大,无论其政论之《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还是小品之《放鹤亭记》、《喜雨亭记》、《石钟山记》,还是小赋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达到中国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在《文说》中曾不无得意的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其实,这正是苏轼散文风格的自我评价,也是中国散文的至高境界。比起韩愈文的拗折奇警,柳宗元文的冷峻奇拔,欧阳修文的平易实在,人们似乎更喜欢汪洋恣肆的苏轼散文。
苏轼的文学成就如此丰富博大,故本集只是选辑了其诗、词、文三方面长期为人传诵的名作,共140篇,或者能体现苏轼的主体成就。编选之后,每一篇都作了通俗性的介绍和注释,又作了艺术方面的
新
党员思想报告评,力求表达出编者自己的认识。为方便读者使用,末附“苏轼年谱简编”、“苏轼著作版本举要”、“苏轼研究论著论文举要”及“《苏轼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网页设计师
一
苏轼(1036-1101),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深受梅尧臣和主考官欧阳修赏识。仁宗末年,上制策,要求政治改革。然而在王安石变法时,因政见不合,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未被采纳,便请外调,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洲。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贬黄州,乃筑室东坡,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改元祐,高太后临朝,启用旧党司马光,招苏轼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因反对尽废新法,引起旧党疑忌,出知杭、颍、定三州。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又被贬至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病逝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宋代文学的又一位宗师。在思想上,他融儒、佛、道为一体:入世之志,超脱之性,任性逍遥之行集于一身。苏辙在论及乃兄的时候指出:“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亡兄子瞻端明墓
志铭》,苏辙《栾城集》卷二十二)这是对苏轼之知识结构,思想源流非常中肯、非常
全面的评价。苏轼自己更认为儒、佛、道相通又相成。他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中称佛家“一年正真,万法皆具”,又说:“子思子曰:“夫妇之不屑,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孟子则认为圣人之道,始于不为穿寄(yu),而穿寄(yu)之恶,成于言不言……是二法着,相反而相为用。儒与释皆然。”“南华长老明公,其始终盖学于子思、孟子者,其后弃家为浮屠士氏。不知者以为逃儒归佛,不知其犹儒也……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在《宸奎阁碑》中又说明佛只有与孔、老合,人们才乐于信从:“是时北方之为佛者,皆留于名相,囿于因果,以故士之聪明超轶者皆鄙其言,诋为蛮夷下俚之说。璉(怀璉,赐号大觉禅师)独指其妙与孔、老合者,其言文而真,其行峻而通,故一时士大夫喜从之游,遇休沐日,璉未盥漱,而户外之固屦满矣。仁宗皇帝以天纵之能,不由师傅,自然得道,与璉问答,亲书颂诗以赐之……二升屡遐之日,天下归仁焉。此所谓得佛心者,古今一人而已。”在《论修养帖寄子由》中既说明自己打通释道,进入“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自在境界。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但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故祖师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尽,眼自有明,医只是除翳药,何曾有求明方?明若可求,即还是翳。故不可言翳外无明。而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子,得饱熟睡,腹摇鼻息,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岂可谓猫儿狗子已入佛地?故凡学者,但当观心除爱,自粗及细,念念不忘,会作一时,得无所除。”《祭龙井辩才文》更体现出苏轼从总体上沟通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