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昆曲文化传承之我见
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有的大型演出中,还出现了“万余人齐声呐喊”的盛况。不分年龄、职业、阶层,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昆曲清唱更是风靡各地,构成了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如今,昆曲的辉煌早已不再,如何将这一拥有六百多年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成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带领学生实地考察非遗文化,用他们年轻的眼睛去发现,用他们热情的心去感受,用他们灵活的笔端去书写。
从中国古代文学中赏昆曲之美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实验中学2020级2班 姜一诺
一进昆曲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是头像,左右陈列了一排著名的昆曲作家,这一幕,定格在我的印象中。看着这样多的昆曲文化瑰宝,一阵敬佩涌入心头,却有些敬而远之了。
终于,我把目光停留在洪昇的《长生殿》上,“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从脑海
中蹦出,仿佛我和昆曲的距离又一下子拉近了很多,想着想着,我又陷入沉思。像我们这样的中学生,对于保护像昆曲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做些什么呢?
“一千两百多年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我始终记得,这是诗词大会第一届第一场的开场白,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开始,我就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利用课外,大量吮吸着诗词的甘露,哺育着我慢慢长大。
最初了解昆曲是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众人行酒令中,“左边一张天”黛玉接下了“良辰美景奈何天”此句轻轻扣人心弦,于是,便了解到了这句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慢慢地,在诗词的长河中,我邂逅了白居易,结识了他的《长恨歌》,于是便了解到了洪昇的《长生殿》
我渐渐地开始在昆曲中寻古诗词之美,好比读到了《长生殿》中的“佳丽今朝,天付与,端的绝世无双。思想,擅宠瑶宫,褒封玉册,三千粉黛总甘让。”总会想起《长恨歌》中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想当初,我天生丽质难自弃,与君王缠缠绵绵,
枕上依偎,温泉水滑洗凝脂,鸳鸯双栖蝶双飞,而如今,君王却要赐死我,马嵬坡下,不知我死的那年,芙蓉,翠柳可还好;读到“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不自禁地想起“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忆当年,我为爱妃不早朝,看不足她缓歌慢舞,奈何千乘万骑西南行,却只得血泪相和流,救不得,而今朝,城依旧,柳未央。芙蓉似爱妃之面,翠柳似爱妃之眉,潸然泪下。
幸得在《长生殿》中,他们的相思感动了嫦娥,于是,许他们在月宫相遇,钗留一股合一扇,又愿生生世世消前愿,长生殿里,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就这样,诗词为我铺开了一条小路,供我一步一步走向昆曲的殿堂,原来,敬而远之的昆曲,也可以用另一种我热爱的方式,来到我的身边,它的柔和,婉转,细腻,刚好可以唱出诗词之美,使情感一下子奔涌而出,但我渐渐发现,相较于诗词,昆曲还有另外一种美,乐器,服饰的陪衬,让昆曲更加完整,金黄的服饰中,点缀淡蓝头饰,挂坠,既展现了开元年间的荣华富贵,又体现出贵妃的受宠,更能把人带入到情景中。
从自我意识思昆曲传承之困
迎新晚会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实验中学2020级10班 孙可欣
早在幼儿园时,我就开始了和昆曲奇妙的缘分。100多人中,老师挑选了我学习昆曲,尚且懵懂的我就此展开了我的昆曲旅程。
从中班开始我就没怎么待在幼儿园里过,一直在各种剧院表演。上小学后不舍得割舍这份缘分,在活动中心面试后又开始了学习昆曲。一两个月回去看一次昆剧院的表演。但随着年龄增长,为昆曲付出的时间也在变少。不是热情淡了,是迫不得已。六年级往后,“到底还学不学下去”成了昆曲班里的同学每节课都讨论的问题。可是到了年龄,该走的都要走,再舍不得也无法改变现实。班里最大的同学有学到初三;最小的幼儿园就放弃了。所以我不禁在想,像我们这样中途放弃了昆曲的人能算作是昆曲的传承者吗?
记者工作总结一、何为传承者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和冲击下,昆曲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昆曲的兴衰沉浮似乎在时间的洗涤下一次又一次的改变。
“传承”百度里的解释是“传播和继承”,我们可以分开来看。“传播”并不是像发传单那样,草草了事,而是去让人们真正产生兴趣。家里的亲戚常听我演唱昆曲,可是没有真正能听懂的。我内涵笑话
可以很笃定他们对昆曲艺术有个大概的了解,但他们真的能理解昆曲的内在之美吗?我觉得很难。他们并不会在其他时候去宣传昆曲,所以我认为传播的责任更多的还是在于表演者。表演者,比如我,如果能做到深情并茂的演绎,才会使观众产生共鸣。
“继承”这个词就不像传播一样随便用了,它本身就很有分量。昆山昆剧院的周老师和教我们的蔡老师在我心里是继承人。蔡老师会的曲目很多,平常也会钻研一些动作唱腔,或者跟剧院的其他老师讨论些关于昆曲专业知识。也会时常和我们讲一些学习昆曲的小故事,吸引我们继续学习下去。
这样看来,能够传承这项非遗文化的人必须拥有最基本的尊重和热爱,还能认真学习昆曲并进行演绎传播。不过,我总觉得这似乎更像个大担子,砸到了他们的头上。放弃昆曲后,当我再一次走进苏州昆曲博物馆的时候,我意识到不管有没有“传承者”这个头衔,能默默做着这一切的,才是真正的传承者。
二、昆曲传承的困境
可是仅仅有传承者就足够了吗?昆曲的的传承依然存在困境。我上网搜索昆曲的时候,经
常出现一些与我了解的不一样的资料。我很疑惑,同时也想纠正那些错误的看法。比如说《牡丹亭》,大家都认为讲的是个爱情故事,其实不完全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只是牡丹亭里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真正要传达的是对黑暗封建制度的批判,以及对杜丽娘大胆冲破重重阻碍,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赞美。另外,说起昆曲也不只有大家常说的《游园惊梦》这一折,还有《袅丝情》(杜丽娘为了游园做的细致准备,下一段就是大家熟知的牡丹亭)《思凡》(尼姑赵空,自幼在仙桃奄出家,终日烧香念佛,不耐孤寂,要下山寻佳偶)《泣颜回》(杨贵妃表演给唐明皇看,出自《长生殿》)
昆曲的指导老师也是特别少的,基本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来教。我想原因有很多,年轻人没有愿意专攻昆曲表演的,最多当作爱好,也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年轻人经验少,达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也没办法去教授别人,甚至自己还有许多不明白不了解的。正因如此,年轻人与古典艺术的代沟愈来愈深,有些人都叫不出一些古典文化的名字。也有很多人在欣赏古典艺术的时候静不下心,听不懂就不听了,看不懂也不看了。因为小众化,很多家长认为学昆曲不如钢琴舞蹈有用,所以很少家长会让孩子去学昆曲,所以很多孩子接触到昆曲可能都要到小学初中的语文、音乐课堂上,大大制约了昆曲在孩童心中形成兴趣爱好的可能性。
离岗退养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上述这些问题,必须一项一项克服。不管是哪个问题,源头都是对昆曲的不了解。
首先是让年轻人对昆曲提起兴趣,我认为可以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话传达给他们,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告诉他们关于昆曲很基本的知识,比如现在的流行的小视频。当年轻人感兴趣时,就会有更多的年轻教师出现,即使不当专职的昆曲教师,也能大力发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如果能尽力把艺术带给更多,哪怕一两个,也是在拯救消逝的文化。
这次参观昆曲博物馆,我发现馆内的人也很少很少,偌大的博物馆只有我们和老师几个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宁愿在线上随意一些资料,也不愿意亲身去体验文化艺术的魅力。博物馆里有很多我未曾了解的装饰品和资料,也有很小的时候听过几遍的故事在博物馆里都呈现出来了。或许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传统文化博物馆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承方式,相信一定会有一些和我一样的学生会大受启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昆曲艺术也应当共同进步,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传播,宣传昆曲艺术。科
技的发达,我认为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对昆曲的发展会呈现良性作用。比如,可以开发一些“云参观”博物馆,用现在热门的“VR”技术在网上将一些文物呈现出来,故宫博物馆已经有了自己的专属APP,昆曲博物馆也可以这么做。这样一些有意愿参观却因时间、天气、地区、疫情等影响无法参观的人就能在手机上参观到博物馆,可以在每个地方设置录好的介绍音频,这样也方便参观者及时听到讲解。
最后我希望现在有能力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也可以挑选一些合适学习昆曲的孩子进行培养熏陶,其他孩子也能耳濡目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让昆曲销声匿迹。
从现代音乐剧中寻昆曲变革之道
灵异尸寒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实验中学2020级10班 梅可滢
音乐剧是最近在国内广泛流行的一个剧种,它起源于美国,曾经在中国鲜为人知,但在这几年也奇迹般地在国内火了起来。
昆曲和音乐剧一样,在创作内容上具有多样性。我看过很多音乐剧,其中的主题小到男女情愁,大到国家政治,有国外现代风格的剧,也有中国元杂剧改编的。那为什么昆曲不能
像音乐剧一样受到当代青少年的追捧呢?
国窖1573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