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句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
【作者】苏轼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武汉狼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
使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
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
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能够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
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青棵
智力测试题目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
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
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
nba历史前十以协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
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
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即使
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
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
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
月亮这个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
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
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
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
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
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个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
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
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
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
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
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
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
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
最小的汽车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
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
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
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
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
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注重,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
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
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
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
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注重、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
巧妙。读者从中能够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
美与向往之情更推动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很
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
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
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
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
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
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
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
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
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
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
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能够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
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
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
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
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过,在词中这仅仅
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
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出天上的
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
上气接下气打一字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能够体会到月
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个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
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
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所以为歌
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
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
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
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
起舞,最起码还能够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
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
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
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
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能够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
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不过,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
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
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
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
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能够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
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
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
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
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
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
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
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
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
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
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
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
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
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
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能够通过普
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
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