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绩效考核实施诺斯替主义
课题
《核舟记》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重点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新生儿拉肚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梳理了《核舟记》的文意,对《核舟记》有了整体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核舟记》,感受“核舟”的魅力。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通过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精读细研,段落分析
(一)第1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2)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2.“奇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第2-5段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核舟的?
2.如何介绍对象的?
3.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
4.作者在介绍这三个人物的时候,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什么样的心态。
5.作者在介绍这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6.作者介绍船背只用了一小段文字,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三)第6段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教师进行引导,纠错,总结)
二、合作探究,研究问题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介绍“核舟”?
2.魏学洢介绍核舟的顺序不可谓不巧妙!他仅用400多字,就写出了核舟奇巧的特点和王叔远高超的雕刻艺术。这得益于他简洁、准确和生动的语言。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文中分别出例句,加以品析。
(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3.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4.学后感悟
感悟一:明代王叔远的技艺并非先天得来,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靠自己的刻苦努力。     
感悟二:一枚小小的桃核,可以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内容,可见雕刻者非凡的想象力。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我们也可以在一件小事中,通过想象,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课堂检测
1.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
(2)石青糁之(   )
(3)左臂挂念珠倚之(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小猪的梦想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学生根据段落理解,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互相补充、纠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回答问题,小组间进行纠错,补充。
学生回答
以文章结构为整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考查学生本课知识的掌握能力
课堂小结
《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全篇仅400余字,就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语言简洁生动。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如此。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三年级手工制作
(1)阅读清代宋起凤的《核工记》,简析其中对核雕的描写与《核舟记》有何异同。
(2)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做简要介绍,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说明文。
刻木巧匠
    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钉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课后反思
父亲节几月几日
亮点:结构明确,内容丰富
不足之处:习题较少
课堂教学建议:增加习题内容,有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