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了解古典诗词形式 
3.背诵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光盘 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正文之前,我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音乐,同学们细细体会,你从这首歌曲里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作为音乐剧和器乐专业的学生,对旋律有着超于常人的感知力,这首曲子什么地方深深的感染了你?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活动现场,刘一祯深情演唱了《沁园春-长沙》,这首献礼建党90周年的红歌获得老艺术家阎肃的高度赞扬,阎肃老师赞扬道:“之前也有不少诗词被改编成歌曲,都被广为传唱,而作为毛词的代表作,《沁园春长沙》被谱曲演唱也是第一次,他说歌曲很好的表达了原作恢弘的气势,一定能够得到广大众和歌迷的喜欢。
从阎肃老师的话语当中可以获知,《沁园春 长沙》这首歌曲之所以取得较大艺术成就,与作曲者对原作的透彻理解密切相关,作曲者在深刻体会原作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体现其恢弘气势的曲子。所以,同学们,作为艺术生的你们,为了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曲子,一定要理解透彻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日常所学习的古代诗词,在古代就是用来演唱的歌词,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对自己所喜欢的诗词谱曲演唱。
我们通过语文诗词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力,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专业,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曲子的歌词,也就是所写的沁园春 长沙》。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一首就是我们初中时期学习了的沁园春 雪》,另外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 长沙》。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词的介绍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级是小标题。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诵读鉴赏 
1.诗词重在诵读
同学们自由诵读,疏通字词,随后展示ppt,学生们核对做好标记,再播放示范性朗读,之后学生齐读)
舸(gě)              怅(chàng)          寥廓(liáo kuò)        遏(è)
峥嵘(zhēng róng)    遒(qiú)            樯(qiáng)          天堑(tiān qiàn)
2.初步感受课文,理清思路 
②理清思路: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3.深入解析文本,鉴赏评价 
我们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白族的习俗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
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独立”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可否换为“站立”“直立”?) 
1、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
2、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3、联系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体会。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
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红遍(“红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尽染(化静为动,写出秋之深浓)
  漫碧透(“透”突出江水清澈见底)
争流(争:写出舟争相行驶,盎然奋进之动态,充满活力,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键盘复制粘贴是哪个键击长空(击:有“搏击”之意,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浅底(翔:本是写鸟的动词,用在此,写尽了鱼在水中的自由、轻快的状态,充满了
无限的生命力。犹如在天空飞翔。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秋的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旺盛景象,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道德经版本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B、“怅”、“问”直抒胸臆 
面对眼前的秋景,突然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兀吗?最后三句在起什么作用?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用:内容上,这一问透露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上阕小结
上阙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峥嵘岁月:
1911~1925年,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奢香夫人歌词
 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文本分析:
“携”、“侣”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公开的反义词是什么(1)“恰”字统领了哪几句?这几句中表现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气概?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年龄气质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精神状态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战斗行动
明确:”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
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3)下阕小结
主宰国家命运的,应当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下阙追忆往事,借事抒情,巧妙的回答了上阕的问题。
4.你对诗歌抒情主人公有怎样的初步印象?
雄姿英发,志向远大,充满社会责任感和革命使命感的进步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5.写法技巧:
(1)容情入景,情景交融------入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主人公:立--看--问--忆(景)
心情:昂扬之情 --  忧思之情--  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2)对比手法
颜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明比:“同学少年”——“万户侯
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现状”
安东尼罗宾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