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第4期2009年7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r01.2No.4
Jul.2009
文章编号:1674-5094(2009)04一0097一04
李光庆1,段洪丽2
(1.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661100;2.云南蒙自文澜高级中学。云南蒙自661100)
摘要:通过对《茶馆》剧本的剖析,论述了该剧的主题与老舍在1950年以后所创作的其他作品在
思想上的一致性,分析了《茶馆》中所流露出来的老舍式的悲观气质,这种悲观写作基调在老舍1950年前的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但在1950年以后却是罕见的。并指出:《茶馆》延续和发展了老舍自1937年以来对国家、民族这类宏大主题的关注,表现为他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继续向左翼文学靠拢,并走向成熟;同时,《荼馆》也反映了老舍在1950年以后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矛盾性,以及他对这一矛盾的反抗和突破。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老舍;《茶馆》;戏剧;矛盾性;反抗;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1234文献标识码:ADOI10.3863/j.issn.1674—5094.2009.04.021
引言
《茶馆》被视为老舍话剧的代表性作品,该剧脱胎于作者所创作的另外一部话剧。1957年,老舍写了一个剧本——《秦氏三兄弟》uJ3”,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征求意见,剧院建议老舍以该剧第一幕第二场的“茶馆”为主线另写剧本,作者采纳了这个意见,写出了《茶馆》。《秦氏三兄弟》被放弃,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直到1986年才发表于《十月》第6期。《茶馆》给老舍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它的上演,创造了“远东戏剧的奇迹”E2152。而《秦氏三兄弟》则被淹没在《茶馆》的声誉之下,在文学史上也很少被提及。
与《秦氏三兄弟》,甚至与老舍的其他话剧,特别是1950年以后创作的话剧相比,《茶馆》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一方面,该剧的主题与老舍在1950年以后所创作的其他作品在思想上具有一致性。“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社会的强烈憎恨。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3】I鹄另一方面,《茶馆》充分体现了老舍自身的悲观气质,是一部悲剧意识浓厚的作品。《茶馆》中充满着苦难,描写了底层人民生存的艰难以及前途的黑暗。这种悲观写作基调,在老舍1950年前的文学世界中是常见的,但在1950年以后却是罕见的。正是因为《茶馆》一剧的特殊性,人们记住了它,反而遗忘了它的母体。
l《茶馆》充分体现了老舍自身的悲观气质
通过文本的比较不难看出,就主题而言,《茶馆》虽然也具有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学作品所共同体现出来的特有时代气息,但远不及它的母体《秦氏三兄弟》那么激进。在当代中国文学转型的大环境之下,老舍也曾参与到对“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进行阐释的集体努力之中,创作了大量歌颂新社会、新生活的作品。老舍做出的政治选择以及对新社会的歌颂,也遭到了一些文论家的非议,认为老舍专听共产党的号召,作了应声虫。老舍辩驳说:
一念执着假若我是应声虫,我看那,他们大概是糊涂虫。应声吗?应党之声,应人民之声,应革命之声,有什么不好?[4】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老舍先后写出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等剧作。《秦氏三兄弟》也沿着这种创作思路,通过史诗般的构架,来叙述那个没有生存希望的黑暗时代的故事。剧中人物经历了从晚清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再到蒋介石统治时期,一个时代比一个时代黑暗,而最黑
t收稿日期:2009一03—08
作者简介:李光庆(1977一),男(仡佬族),贵州石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万方数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焦
暗的时刻正是黎明的征兆。黑暗不仅毁灭了秦老二(秦仲义)实业救国的梦想,还吞噬了喜欢唱戏的秦老三(秦叔礼),最终唤醒了素有雄心和政治热情的秦老大(秦伯仁)的革命热情,促使他加入到反对黑暗社会的行列。与之相比,虽然《茶馆》也努力叙述旧社会的黑暗,暗示光明的新社会必将到来,但毕竟不如《秦氏三兄弟》中对秦老大这一形象的塑造更具时代性,更符合当时文学的常规写法。《茶馆》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平安生活思想和救国理想的破灭,虽然呼唤建立新社会,但并没有明确地以标语口号式的方式直接提出来,而是将希望之光蕴含在黑暗之中,隐藏于整体的叙述之中,显然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与《秦氏三兄弟》相比,《茶馆》显然是一部更为成功的作品,它对场景做了浓缩,对人物的描写也更为集中,这些都增强了《茶馆》的戏剧性,也使它在结构上更为符合“三一律”的特征。
第一,《茶馆》集中浓缩了《秦氏三兄弟》中对场景的描写,远比《秦氏三兄弟》集中。《茶馆》一剧以裕泰大茶馆为背景,所有的戏都在这里展开,茶馆成为了解社会和人物百态的窗口,通过这个茶馆近五十年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第二,《秦氏三兄弟》人物的性格虽然比《茶馆》丰富,但人物过多,反而限制了舞台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茶馆》更像戏,而《秦氏三兄弟》的小说痕迹较为明显。
第三,《茶馆》对人物的描写远比《秦氏三兄弟》要集中。《秦氏三兄弟》采用话剧的形式来展现秦家三兄弟不同的抱负、性格以及命运,它的缺陷在于框架过大,对主要人物的描写不够突出,而《茶馆》则针对这些问题做了调整。在《秦氏三兄弟》中,裕泰大茶馆掌柜王利发的戏不多,只是一个配角,而在《茶馆》中,他一跃成为主要人物,全剧以王利发为中心展开;《秦氏三兄弟》中原来的主角反而变成了配角,并且也只有秦老二继续保留在《茶馆》中,秦老大、秦老三则不再出现。
事实上,相比起《秦氏三兄弟》,《茶馆》能够获得更大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该剧更为符合老舍的个人气质,其悲观彩更为浓厚。有研究者曾经这样表述老舍的性格特征:
安全隐患排查贫苦无父的家庭环境和王朝末世的动乱世道造就了老舍最初的内心模式,现实的庸常迫促在培养他求实知命的同时,也刺激了他的孤独的幻想。老舍说:“因为穷,我很孤高,特别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一个孤高的人或者爱独自深思,而每每引起悲观”。悲观正是老舍精神的基调,虽然并非总是表现于外,但一生都没有消失,在他的思想、创作和行为上起着重大的作用。其悲观一部分来自对人生的认识,如人性的丑恶和人生的有限性等,从社会的角度看,作为一个敏感的人,他对中国的现状和前途也感到悲观o”J251—252
《茶馆》正是这样一部充满浓厚悲剧彩的剧本:与世无争,奉行“多说好话、多请安”政策的王利发最终走投无路,上吊自杀;胸怀实业救国梦想的秦仲义破产;一身正义的常四爷发出了呼天抢地的感叹:“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三个不同性格和志向的人最终共同落到“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的地步,这是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人生的悲剧。
《秦氏三兄弟》却不是一味的悲剧彩,作者在该剧中人为地增加了一些希望的彩,描写秦伯仁最终走向抗争、反对黑暗社会者的行列,这一手法虽然增添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叙述元素,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方向,但明显淡化了剧本的悲剧彩,表现出拔高和粉饰的论调。与之相比,《茶馆》一剧尽力描述社会的黑暗,叫人看不到一点希望,令人感到绝望。如果说老舍在1937年以前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悲观气质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深邃观察和体验的话,那么,《茶馆》延续和发展了这种悲观气质,并使之符合时代对旧社会的一贯解释。
1950年以后,老舍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悲观彩和悲剧意识明显减少,剧作大都表现为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歌颂和赞美,场景和人物也不再是老舍所熟悉的老北京和老北京人。可以说,只有《茶馆》一剧,才让老舍再次回到了他所熟悉的老北京,回到了对底层百姓(如康顺子等人)苦难生活的描写,回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走向的悲观情绪以及个人的梦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沉郁之中。老舍的童年是在北京的贫民区度过的,他十分熟悉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在诸如《柳家大院》、《月牙儿》、《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等文学作品中都有详尽的描述。然而,像《茶馆》这样,淋漓尽致地倾泻作者对社会、人生一贯的悲剧意识,是老舍1950年以后的作品中绝无仅有的。为了保证该剧自始至终的悲剧彩,老舍曾拒绝了更为激进的修改意见——以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茶馆》剧本也存在着明
万方数据
第4期李光庆,等:从《茶馆》看老舍1950年以后的文学创作
显的缺憾。老舍为了使这种悲观气质符合时代的需求,采取了一些极端化的写作手法,影响了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茶馆》所设置的人物,存在着单一化和脸谱化的问题。剧中人物如心狠意毒的刘麻子和他的儿子小刘麻子,打手宋恩子、吴祥子及他们的儿子小宋恩子、小吴祥子,算命的唐铁嘴和其
子小唐铁嘴等,这几对父子不仅从事的职业是一样的,而且都是一样的性格,人物形象缺少必要的区别和不同。这种设计在增强了戏剧性的同时,也损伤了艺术性,导致人物性格的单一化和符号化。而且,父亲和儿子不仅职业,而且性格也一模一样,显然过于牵强,不过这倒是与当时流行的“老子是英雄儿好汉,老子是贼儿混蛋”之类的论调十分一致。
2《茶馆》表现了老舍向左翼文学的进一步靠拢
从《茶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老舍1950年以后创作的共性。在思想倾向上,老舍延续和发展了个人自1937年以来对国家、民族命运这类宏大主题的关注,文学观念和创作继续向左翼文学靠拢,并逐步走向成熟。
放弃原著《秦氏三兄弟》,接受修改意见,重新创作出《茶馆》,说明老舍对这种新的写作方式,即集体写作的默认和熟悉。这种写作方式突出的功能是追求政治上符合规范要求,表达颂美主题。1950年以后,老舍逐渐适应了这种新的写作方式。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方珍珠》即有集体创作的影子存在,老舍听取了友人的劝告:“多写点解放后的光光”,加了一幕,将四幕剧改为五幕,结果使后两幕的情节显得十分单薄无力。以至于他也后悔没有能维持原来的计划,他自己也曾表示:
自然我并不怪友人们多嘴,他们的建议是善意的,是为教育我注意思想教育的o[61232一挪
《龙须沟》也有许多修改之处,特别是“警察”的形象更是几经改动。按老舍的原意,是把剧中的刘巡长写成在旧社会“敷衍混日子”、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团结的对象、工作出为人们所信任的人物形象。按老舍的原意,他也是旧社会的苦命人,是受害者中的一员。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修改意见,设置了两个“警察”,解放前的巡警为“坏人”,解放后的警察是“好人”。这一改在政策上没有问题,但老舍心目中预设的巡警形象却不复存在,戏也“泄了点劲”。
老舍放弃《秦氏三兄弟》而选择《茶馆》,正表明了这种新的写作方式生命力的强大,以及老舍本人对这一写作方式的认同。由于有大家(集体)的影子存在,其作品也就不再仅仅代表作家个人,作家只是集体的代言人,作品便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于是,《茶馆》的成功代表着集体力量和智慧的成功,除了老舍外,还要归功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如焦菊隐、于是之等人。
放弃《秦氏三兄弟》而全力创作《茶馆》,也说明了老舍在向左翼文学转型上的成熟。《茶馆》中康顺子(贫苦农民出身,被卖给太监做老婆)的义子康大力因其贫苦的出身和不幸的生活,被设计成学生运动的领袖。实业救国的秦仲义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其命运必然是破产。而最后才出场且说话不多的沈处长,代表着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与世无争的主人翁王利发,代表着小市民阶层和下层民众,即使是“多说好话,多请安’i,与世无争,也难以在黑暗社会中保全性命。很明显,这种创作手法符合左翼文学所提倡的“文学要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发展,文学要为政治服务”的要求,是典型的“概念先行”的创作手法。老舍在20世纪60年代曾撰文指出:
我过去写的几个剧本,也有先定主题,临时材料的,正如一件“富贵衣”,没有做到天衣无缝。有时要突出主题就喊几句口号,好像告诉读者说,教育意义就在这里![61587
老舍也不掩饰自己的政治动机,他说: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老舍向左翼的转型,可以追溯到1937年。当时,初人文坛的老舍是一个既关注社会、又具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家,与左翼文学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平民的文学视角使他的文学作品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j具有通俗小说的特质。对于学生运动,老舍的阐释不同于左翼文学主流的描写,而是具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价值判断。但是,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老舍在某些方面又与左翼文学靠得很近,短篇小说《黑白李》即是一篇典型的“革命+爱情”式的左翼小说。评论家曾指出:
他(老舍)创作思想开始较为明显地向左翼文
万方数据
100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坛靠拢的标志应该是短篇小说《黑白李》。[811921937年以后,老舍因为没有党派彩,
同时又有很高的声誉,为国共两党所接受,被推举为具有很强政治彩的文协理事,主持文协工作。时代主题、现实环境和文协工作的特点,使得老舍的文学观念进一步向左翼靠拢。这一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诉求——追求民族的独立和抗战的胜利,且具有很强的时政宣传功能;在文学形式上追求大众性,创作了大量为普通大众接受又具有很好宣传效果的戏剧和戏曲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左翼文学领导地位确立,老舍先后担任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作家,更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对社会、对时局的关心超过了作家对人性、对个人的关注。1950年以后,老舍将创作重心转到戏剧和曲艺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他重新回到北京后发现,新北京与他所熟悉的20年代的北京已经变化很大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不足以撰写小说;另一方面是老舍自己也认为:“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而“看戏就不那么麻烦HJ’’。此外,社会事务增多,也占据了老舍一些体验生活和进行文艺创作的时间。除话剧外,老舍还创作了大量的相声、快板等曲艺作品,一方面,说明他积极向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文化的发掘,也表明了他对左翼文学理念的自觉把握。
3《茶馆》体现了老舍对创作中内心矛盾的反抗
因为《茶馆》的特殊性,我们又可以从中窥视老舍在1950年以后文学写作中心口不一的矛盾,以及他自己对这一矛盾的反抗和突破。
1950年后,老舍放弃了自己擅长的小说写作,转向戏剧,生活体验不再是表达的源泉,多了“翻看文件”等间接的体验,追求时政效应成为写作的主要动机之一。1951年,老舍在《新社会就是一座大学校》中说,在天坛进行的控诉恶霸的大会,让他变成了另一个人。
我向来是个文文雅雅的人。……人民的愤怒,激动了我,我变成了大家中的一个。他们的仇恨,也是我的仇恨;我不能,不该“袖手旁观”。众的力量,义愤,感染了我,教我不再文雅,羞涩。说真的,文雅值几个钱一斤呢?[9】325
订婚邀请函这样,我上了一课,惊心动魄的一课。……我不能再舍不得那些旧有的习惯,感情,和对人对事的看法。我要割舍它们,像恶霸必须打倒消灭一样。一J327这些文字表达了老舍要与过去的文学决裂的决心,这意味着他必须抛弃自己熟悉的、擅长的领域,不断地突破自己、战胜自己,寻新的突破点,探寻新的领域。
这也意味着老舍必须不断地反抗自己内心的悲观底,用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歌颂来对抗自己关于国家民族、关于个人命运的悲观意识。老舍在前期的小说如《猫城记》、《二马》、《月牙儿》等中流露的是对国家苦难、民族困苦的忧虑和悲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家民族的危亡唤醒了老舍的民族意识和对光明中国的向往,他在文学作品中表露出来的不再是悲观的心灵底;他的创作转向追求抗战胜利、民族重新振作等精神氛围的营造,创作出如《大地龙蛇》、《谁先到了重庆》、《张自忠》等作品。这种严格配合政治时局发展走向的文学作品,自然不适合悲观情绪的表达。
心史虽然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但作家主体的文化性格和个人气质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老舍这里,现实和理想的冲突越激烈,内心的斗争越频繁,心口不一的局面也越是突出,笔之所至,不听自己内心的使唤,朝向初衷的相反方向走去,表现为粗制滥造、完成任务的作品。在1958年发表的相声《厚古薄今》中,老舍这样写道:
甲:大唐一代出了多少诗人哪!
乙:咱们大时代的工农兵写了多少诗啊!
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舍对时代脉搏的把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歌颂性作品呈现出水平高低互见的状态,艺术价值很难与早期的小说相匹敌,至于像《茶馆》那样的精品,更是少见。
针对老舍在1950年以后所创作的大量戏剧,洪子诚等现当代文学史家指出:
大部分作品,证明了他的政治热忱,也显示了他的“冒险”。【3】167
而对于最能代表老舍剧作成就的作品,文学史家纷纷指出:
在他的大量剧作中,《龙须沟》,尤其是《茶馆》,普遍认为最有价值。pJ167
而《茶馆》能获得这种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老
哦香雪教学设计万方数据
第4期李光庆,等:从《茶馆》看老舍1950年以后的文学创作101舍的文学精神和写作重新回到了他个人一贯悲观的
心灵底,其素材和人物也重归自己所熟悉的老北京,在笔端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生存的艰难和遭遇的不公。
4结语
《茶馆》既表现出老舍在1950年以后在文学创作上的一贯追求,又与这一时期他的其他作品具有显著区别。在《茶馆》中,流露出了作者独特的文学写作基调和悲观气质,老舍最大限度地把时代要求和个人气质结合了起来,使《茶馆》在艺术成就上超出了原作《秦氏三兄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努力对1950年以后的老舍来说毕竟是极为短暂的,甚至有些牵强,也给《茶馆》留下了一些艺术上的瑕疵。可以认为:对于老舍来说,他个人所固有的悲观气质在颂美式的激进时代主题中,很难到合适的生发点。创作中心口不一的矛盾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矛盾的继续
存在和不断深化,最终葬送了老舍的创作活力和文学生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参考文献:
天鹅湖芭蕾[1]老舍.秦氏三兄弟[M]//老舍.老舍文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老舍.老舍剧作选·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5]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老舍.谈《方珍珠》剧本[M]//老舍.老舍文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老舍.答复《茶馆》的几个问题[M]∥老舍.老舍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8]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9]老舍.新社会就是一座大学校[M]∥老舍.老舍文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编辑:陈海燕)
万方数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