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背影纯粹美
睡衣排行榜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交卸、狼藉、簌簌、赋闲、颓唐、琐屑”等词语。
2.仔细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亲情,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文中朴素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朴素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引导学生养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阅读课文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亲情,心存爱意,理解、感恩、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增进与身边人的沟通和交流。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8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称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最大的创作成就是散文,文风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等。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这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祖母的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浦口车站惜别。想起这些,朱自清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文体知识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写,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游记、通讯、书信、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读准字音
马褂(ɡuà)  搀扶(chān  交卸(xiè奔丧(bēn sānɡ)
狼藉(jí)  赋闲(fù)    迂腐(yū)    栅栏(zhà)
琐屑(suǒ xiè)差使(chāi)  典质(diǎn)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 shān)颓唐(tuí举箸(zhù簌簌(sù sù)
拭泪(shì)    游逛(ɡuànɡ)
辨清字形
簌(sù)簌簌          藉(jí)狼藉
籁(lài)万籁俱寂      籍(jí)籍贯
躇(chú)踌躇          琐(suǒ)琐屑
箸(zhù)举箸提笔      唢(suǒ)唢呐教坛新秀
著(zhù)著书立说      锁(suǒ)锁链
理解词语
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典,典当。质,抵押。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
勾留:短时间停留。
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车船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物的人。
脚夫:旧时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警醒:睡眠时容易醒来。这里是不要睡得太沉的意思。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已:停止,文中是控制的意思。
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
清明作者——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朱自清的《背影》就像这两首歌一样,曾深深地感动过几代人。这是因为,情到深处自然真;这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美好在漫长而短暂、匆忙而平淡中遗失。让我们在赏读《背影》中,学会珍惜,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学会感动。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去爱我们身边爱着我们的人。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记叙了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做铺垫。
第三层(第6自然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品味亮点词语】
1.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
“蹒跚”一词很关键,父亲在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加难了,更加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3.“两脚再向上缩”,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地紧张啊!
4.“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倾”字妙在哪里?
“倾”字用得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感悟精彩句子】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为儿子着想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
担心儿子路上口渴。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关心。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6.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真是太聪明了”是反语,表达了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所蕴涵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7.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两个“自然”表现了对父亲老年性格发生变化的理解,比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
【分析主体形象】没落行动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四次。
1)第一次:点题的背影。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此处的“背影”,只是开门见山地引入文章。作者的意图在于为后文做铺垫,渲染悲凉的气氛。
2)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出现在父亲买橘时的场景之中。作者先采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勾画出父亲的大体外貌,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然后作者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感人至深。
3)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出现在父亲与儿子告别后混入来来往往的人中。此时依依惜别,加深了读者对背影的印象。
关于恒心的名言4)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出现在读父亲来信的情景之中。父亲老境颓唐,信中寥寥几语,令人酸楚不已。同时父亲对儿子的惦记依然如故,这就使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把“我”对父亲的殷切怀念和感受交织在一起。
2.跳读课文,出文中写到了“我”的哪几次流泪。
1)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眼泪”,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景伤情的悲哀。
2)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感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理活动。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3)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4)第四次的“泪”,是接到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