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 杜甫诗作
江上
唐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
下木叶:树叶飘落。
永夜:通宵。
火海行藏:出处或行止。
美女欧美衰谢:因年老体迈而精力衰退。
南无地藏王菩萨解读:
这首诗被认为是诗人在夔州时的作品。全诗前两联写景,旨在营造气氛,后两联由景生情,文辞之中凝聚着诗人功业未成无限感叹。
首联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为全诗营造了江上霏霏的细雨所笼罩,荆楚之地的雨,细而且密,迷迷蒙蒙,无止无休的意境,尤其是“萧萧”的秋雨造成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情调和气氛,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感伤。叠词“萧萧”在诗意上和首句的“多雨”紧绾,而在音律上更形成一种如歌如泣一唱三叹的旋律,非常耐人吟咏和回味。
凉州词古诗意思颔联则承“萧萧荆楚秋”而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屈原在原作中描绘的是荆楚洞庭湖的秋,在地脉上与杜甫眼前所处完全吻合,更为重要的是两人在深层次的情感内涵上也是相通的,于是诗人便以“永夜揽貂裘”这一细节来传达出内心的哀怨伤感,以及浓重的历史、人生的空幻感。“揽衣垂泣”或是“揽涕”,这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经常使用的词语。
满族特颈联直接抒情,诗人通过细微的动作表达意的,语言浅切,却将自己内心无限的抑郁无聊之意含蓄地传达了出来,令人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一股高爽悲凉之气。据说宋真宗,对这一联倍加赞赏,以为他作皆不过逮也。作为一个正统的儒家文人,杜甫一直怀揣着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这也是他一生的孜孜以求,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落得“可怜白发生”悲惨境遇。这样悲慨不只是李白、杜甫或是辛弃疾的个人悲剧,而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共同的无奈和叹息。
难得的是,杜甫在人生失意和挫折的时候,却依然能够保持着一种坚毅和执著,至老不悔,这种顽强的精神是感人至深的。“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济世情怀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优良传统,又为后世文人所传不歇而成为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到了北宋时期,范仲淹在其名作《岳阳楼记》中更是喊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亦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杜甫的这首诗,历代的仁人志士读后竟有如此多的共鸣与感慨,其因何在?一则由于此诗语淡情深,二则完全是因为作品感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拓展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不停的赞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