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行为功能性评估与干预
阮雯 1207040051  12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一、离家出走行为概述
(一)定义:中秋节快乐动图关于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采用这样两种概念:一是日本:“在父母无容许的情况下,并且有隐瞒去向,离开学校或家庭超过24h的行为”;二是美国人类与健康服务机构的定义:“青少年在没有得到父母或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离开家庭或居住处至少一天以上”,也有研究使用这种概念“凡是自动地离开学校和家庭的监护,离开居住的城市到达异地,即视为离家出走”。  (二)类别:由于判定离家出走的标准不同,对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分类也是多样的。国外的研究中较流行的分法是将其分为逃离型(Running From)和逃去型(Running To)两类。前者指青少年为逃避家庭或个人问题而用离家的方法去冷静自己;后者则指青少年离家去寻求刺激、欢乐或新的体验。国内的分类则较细,虽然分类不完全相同,但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游戏型、逃避型、向往型、反抗型和强制型等四种类型。逃避型与逃离型相类似,向往型与逃去型相类似,游戏型主要处于贪玩好奇,盲目从众,反抗型则向父母、师长表示不满或抗议的宣泄,甚至是一种报复行为,强制型可能因受到外力的阻断药
压迫而离开。
(三)特点:
.年龄特点——14岁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  
.性格特点——离家出走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  
  3.学籍特点——专家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偏多。    
  4汽车机油十大品牌.居住特点——专家研究发现,居住农村的离家出走者多于居住城镇的人数。    
    .诱因特点——导致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自我认识和 判断能力较差,但是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却很强。  
  6.夺权者行为特点——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主要从事大龄工、经商做生意、流浪乞讨、赌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等。
二、离家出走行为的前提条件
(一)痛苦性前提条件
      1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学习处在被监控督促之下,压力大、兴趣低;常因不听话遭受父母斥责、打骂,由于长期的压抑,易形成逆反心理,出现矛盾冲突;因父母离异,常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思想上无法沟通,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帮助;不和睦的家庭环境。
      2、学校因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遭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和冷淡,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
(二)匮乏性前提条件
1.缺乏生理刺激2.生理需求未被满足3.缺乏娱乐4.缺乏关注
(三)其他诱发因素
1、自身因素: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而实际的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社会经验,容易接受社会上某些人和事的不良影响,并在其引诱下走上邪路;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成长的困难期、危险期,其中又以1518岁这一阶段表现得特别显著,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会表现出独立反叛的一面,然而其内心世界却敏感脆弱,特别渴望得到父母的
关爱。当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又面对学业的巨大压力时,就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手段来释放心中的抑郁。比如:离家出走。
2、社会因素:不法之徒的诱导教唆。
三、离家出走行为的功能
(一)社会性正强化
1、获得关注2、获得喜欢的事物或活动3、获得自由
4、获得金钱与物质
(二)社会性负强化
1、逃避或终止任务2、逃避不喜欢的人、环境或事物
3、逃避不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直接性正强化
1、获得自我刺激2、获得自我娱乐
(四)直接性负强化
1、释放不愉快的心情
2、释放压力
四、离家出走行为相关的个体因素
(一)认知因素
1.认为离家出走行为能得到更多的关注。2.认为离家出走行为能使得自己逃避不想做的任务。
3.认为离家出走行为能获得自由。
(二)技能缺陷因素
1.缺乏正确与社会(父母、老师、同学)沟通的能力
2.缺乏排解压力的能力
(三)生理因素
1.心理上的压抑
  2.产生厌学情绪
  3.角观念变异与拜金心理
  4. 盲目从众心理元旦快乐祝福语
(四)其他个体因素
1.青少年内心世界敏感脆弱
2. 缺乏社会经验
五、离家出走行为的干预策略
(1)针对前提条件的干预策略
从父母方面来说:
1.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增添生活的情趣,让家庭充满欢乐和亲情;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多参与家庭中的事务,让他们对家庭有责任感
2.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要看到他们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他们建立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既不放任娇惯,也不简单粗暴
3.关心孩子的思想和生活,随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以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诱导;发现孩子的问题后,要用平等的方式与之讨论,启发他们自觉地接收正确的,摒弃错误的,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训斥
4.放下架子,父母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如果在对待孩子上有不公正的地方,也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从而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5.对出走后归来的孩子要归于更多的关心和温暖,绝对不能歧视和看死他们,更不能冷潮热讽。
6.如果发现孩子有出走的苗头,必须及时查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
从学校方面来说:
1.在教育上,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学校要针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孩子小,空洞的说教不容易收到好的效果,所以教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抓住每一个契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孩子一旦具备了健康、乐观的心态,就能大大减少处理问题的盲目性与片面性
3.老师要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或大或小的问题,当孩子向老师倾诉时,千万别以为孩子的事小而不屑一顾,要认真地和他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适当的条件下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理解,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有利于孩子
的良好情绪、健康心态的形成
5.教师要增加对孩子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指导和辅导
从社会方面来说:
1.社会要改变对离家出走青少年的刻板认识,加强对他们的保护与管理,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社会福利,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和帮助
2.同时,社会也要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以健康娱乐的地方,多设立一些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和倾诉场所
3.可以考虑成立一些离家出走孩子的临时救助机构,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和帮助,使其早日回到父母身边,走上正常的轨道上去
(二)针对功能的干预策略
应对与社会性正强化相关的离家出走行为
获得关注
父母和老师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不要因为孩子成绩或纪律性差就忽略他。如父母可以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或在学校有趣的事情,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偶尔提问、课下单独给孩子辅导或指导孩子觉得很难的知识点。
对孩子的适当要求应给予满足,比如孩子很想要得到的玩具或者卡通集,父母可以满足他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超出范围,父母要耐心跟孩子交流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原因。
获得喜欢的事物或活动
在学习方面,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要留给他自己一定的自由空间。在课余时间,不要把孩子紧紧困在家里,而是给他一定的自由,允许他接触外面世界,跟朋友一起出去玩耍。
获得自由
获得金钱与物质
有些孩子因看到很多同龄人在社会上打工赚钱,便产生了盲目从众的心理也想出去赚钱。这个时候告诉孩子外面世界不像他想得那样简单,让他多观看中央台法制频道的节目,让他有正确的认识。
很多父母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在孩子的课外时间给孩子报很多不感兴趣的培训班。孩子学完这门学那门,根本没有玩耍的时间。这导致孩子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迫不得已选择离家出走。作为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培训班的时候,可以询问孩子的意见与兴趣,如果孩子实在不想学,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可以看看《卡尔威特的教育》、《睿智的父母之爱》、《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这类书籍。
逃避或终止任务
应对与社会性负强化相关的离家出走行为
营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如何去爱一个人,让孩子有个积极向上开朗的态度,学会与朋友或同学相处,交到好朋友。父母之间要经常有爱的表达,经常互赠礼物,经常举办家庭party
逃避不喜欢的人、环境或事物
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有什么问题要孩子离开后,再进行沟通。但千万不要冷战,那样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长此以往,便会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当吵架已经发生的时候,要当着孩子面和好,轻轻松松一笑泯恩仇,并好好安慰一下受惊吓孩子的情绪。并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再有针对性的加以宽慰解释。
梅鲁艾姆逃避不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孩子密切相处。要了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内在需要。
获得自我娱乐
释放不愉快的心情
及时与孩子交流,学会倾听,让孩子把他的烦心事说出来。或让孩子学会通过运动的方式来排解压力。晨跑、各种器械运动、篮球、足球、羽毛球、武术等都是适合孩子的运动。让他觉得压力大时,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排泄出来,而不是选择离家出走。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什么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应对与直接性负强化相关的离家出走行为
应对与直接性正强化相关的离家出走行为
多鼓励孩子去接触更多的事物,不让他对现状产生无聊抵抗的情绪。当到兴趣所在时,
父母加以正确的引导。比如让孩子打篮球,鼓励他参加篮球比赛,比赛时抽空看孩子。
释放压力
获得自我刺激
(3)针对个体因素的干预策略
1.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让他们多阅读成长类书籍。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辩论赛、乒乓球赛等等。 
3.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和家长应该以各种方式排遣学生心中的郁闷和紧张,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态度,不应该是孩子成绩好了就喜笑颜开,百依百顺,
孩子成绩一滑坡就满脸不高兴,甚至打骂孩子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不良情绪甚至离家出走。家长不要过多地将社会的阴暗面展示给孩子,使是他们过早地看到世态炎凉而产生消极心理。离变异家庭的父母不要过多给孩子灌输父或母的过失,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在孩子身上,从而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