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蜀道难说课稿
蜀道难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以唐代诗歌为重点,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可以说是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让我们从不同层面的感受到唐诗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新课标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情,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结构层次,把握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及品味语言、赏
析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诗歌,理解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感情,掌握修辞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把握诗歌的寓意。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的结构层次,掌握修辞和表现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及品味语言、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为:诗歌的寓意。
1:解题,疏通文句,理清文章思路,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2: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品味李白诗风。
三、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具体教法如下:
1. 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 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 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学法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1、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2、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4、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四、教学过程
环节
1、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回忆其语言特
(设计目的:由词带学生入李白的诗歌世界,营造诗意气氛,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
2、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
结合学过的李白诗歌,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做一个简要的概括,了解诗人的个性及创作风格,为阅读诗歌作准备。另外作必要的背景提示。
环节
3、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诵读中断句和语气上的错误。结合练习第
沧海一栗一、三题,提醒学生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可划出韵脚及一些容易读错句子的节拍。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此环节目的是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环节
4、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提问一: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抢票浏览器哪个好(讨论)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
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提问二: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
(讨论,交流)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环节
5、巩固练习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说说你对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理解,下节课上进行师生讨论
五、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青春 作文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第二篇:蜀道难说课稿
白象征什么蜀道难
、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杂言古体诗,文章通过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寄寓作者的隐忧,反映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唐诗不仅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还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第二单元共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白、杜甫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而《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是一篇极好的鉴赏材料。
1)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在阅读鉴赏中,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层面: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
2、把握诗歌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点;
3、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正确理解诗意。
(二)能力层面:
1、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品味鉴赏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体会作者热情奔放的语言和瑰丽的想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感受作者描绘的由秦入蜀道路上的惊险,诗中反映作者对国家和人的关怀。
2)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以上几各方面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有二:其
一、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其
二、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彩的艺术特,二是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酿酒之后隔日香二、说教法: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以及课文思路的探讨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几个方法进行教学:
①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本文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有人入蜀而作,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③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
三、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我在本课教学中,贯
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
1 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四、教学过程:
课前我请同学们预习并搜集有关唐代诗歌及李白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首先学生介绍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历史、特点;作者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的风格,导入课文。这样可以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然后,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教师范读,并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课题研究内容
2、第二遍,请一组学生齐读,其他组的学生注意他们读错的字词和断句错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