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赏析和阅读答案
本诗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风光,壮丽景。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的热爱。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了有机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全诗豪情奔放,想象丰富奇异,极具夸张性,语言富于变化而且充满感情,有声有,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本诗,建议采用下面的方法: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分析章法结构。掌握结构,对领会诗的主旨,对记诵全诗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就内容来说,先写蜀道开辟之难,再写蜀道旅途之难,后写蜀道人事之难。就形式来说,诗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语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我们理清层次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蜀道的“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雄浑豪迈的基调,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这个旧题,由于有了这个奇妙的比喻,便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
振。而后,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想象那物换星移,如梦似幻的遥远过去。诗行中巧妙地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让诗作又一次披上了神秘的彩,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经过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直面现实,描写“蜀道难”这个主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猿猱”两句,用以反衬“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无可奈何的情态。诗捕捉了在曲折盘桓的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隐隐约约透露出送别友人的话题。
问君西游①何时还?畏途巉岩②不可攀。( 西行入蜀的朋友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①西游:古时从长安人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但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说入蜀为“西去”。②巉岩:险峭的'山岩。巉, chán。) 但见悲鸟号①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鸟跟随着雄鸟飞绕在林间。①号:háo,聒噪。)又闻子规①啼夜月,愁空山。(又听见子规在月夜啼哭:“不如归去罢!不如归去罢!”一声声,愁满空山。①子规,杜鹃鸟,又名杜宇。据《华阳国志·蜀志》,古有蜀王杜宇,号望帝,后禅位出奔,其时杜鹃鸟鸣,蜀人因思念杜宇,故觉此鸟鸣声悲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①。(攀登蜀道是多么艰难,难得胜过上青天!听
着杜鹃悲哀的啼声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①凋朱颜:红润的容颜为之衰老,这里是吓得变了脸的意思。凋,使动用法,使……凋谢。朱颜,红颜。)[这几句以蜀道的悲凉气氛来衬托烘染蜀道的艰险。]连峰去①天不盈②尺,枯松倒挂倚绝壁③。(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峭壁。①去:距离。②盈:满,足。③绝壁:陡峭的山壁。)飞湍①瀑流争喧豗②,砯③崖转石④万壑雷⑤。(激流和瀑布冲得山岩震荡,推着巨石飞转,震耳欲聋的声音,好似雷霆回响在万壑千山之间。①湍:tuán,急流。②喧豗:轰响声。豗,huī。③砯:pīng,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④转石:使巨石滚动。⑤万壑雷: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壑,hè,山沟。)[从视觉和听觉描写蜀道之险。]其险也如此,嗟①尔远道之人,胡为②乎③来哉!(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①嗟:jiē,叹惋之辞。②胡为:为什么。③乎:语助词,无义。)[先用一个“险”字归结上文,再用蜀人的口气再次劝说“西游”的人不要来蜀地,进一步渲染蜀道之险。]
剑阁①峥嵘而崔嵬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气象非凡,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也莫想攻克。①剑阁:一条30里长的栈道,位于今四川剑阁县北的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峰如剑插天,两山如门,极为险要。《图书编》:“蜀地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②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嵬,
wéi。)[这几句是写剑阁形势险要。]所守或①匪②亲,化为狼与豺③。(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
信,他反而好似豺狼,成为国家的祸患。①或:倘若。②匪:不是,通“非”。③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另一种解释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前面所说“君”,即友人。这种理解比较直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①血,杀人如麻。(行人来到这里,从早到晚都要防备猛虎的袭击,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吮吸着人血,被它们杀害的人啊,横尸遍野,密密麻麻。①吮:shǔn。)[ 这六句写野心家如果据险叛乱,将给蜀地人民带来深沉灾难。]锦城①虽云②乐,不如早还家。( 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趁早快回家!①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的别称。②云: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心有余悸,连连叹息。①咨嗟:zījiē,叹息。) [最后奉劝友人即使到达蜀地也不可久居,再次咏叹蜀道之难,与前文形成复沓回环,使乐曲在诧愕叹息的余音中收束。]
“剑阁峥嵘而崔嵬”以下,诗人对友人继续施以心理战,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突破”。如果说高山还可以绕过,绝壁还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呢?它绵延三十多里,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诗人在诸多险情报告中,又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诗人在这里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个短句,危言耸听,迷离恍惚,亦实亦虚,亦虚亦实,令人捉摸不定,让人不寒而栗,而总归为“凶险”二字。在极力描写了蜀途之高、蜀道之险、剑阁之凶后,诗在结尾又大声呼告朋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使顺利归来,“侧身西
望”,回顾走过的道路,也会毛骨悚然地“长咨嗟”,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把对朋友浓得化不开的关切之情,表达到了极致。
特鉴赏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确系震古烁今之作。前人赞曰:“此殆天授,非人可及。”下面拟从三个方面略加阐述:
1.章法结构的巧妙。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第一次,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忧惧度越之难,第三次由战祸之烈,悔恨安居之难。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开头是副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位于主句之前,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使人听此凋
朱颜”紧跟在后,颇有“谈虎变”之叹,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险恶万变。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2.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之所以把蜀道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问题探究
诗界一致公认,《蜀道难》是李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诗坛中的一颗艳丽的奇葩,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丧”的美誉。但是,对于这首诗的寓意,却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代表性的说法有:
一说:为担心房琯、杜甫安危而作。《新唐书·严武传》: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
二说:为讽刺章仇(zhānɡ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至天宝五年(746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沈括根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句,称此诗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
三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贇(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四说:为自身“羞无成归”而作。明人高启说《蜀道难》“商声激烈”,就是说兼有悲、愤两种因素。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诗:“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说明此诗主旨是叹息仕途艰难,报国无门的基调。李白借蜀道峥嵘嵯峨之状和旅人困顿愁惨之情,抒发他开元十九年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和难言之隐。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上述第一、二、三种说法曾予批驳:
“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指‘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而言)。而严武出镇在至德(唐肃宗第一个年号)后,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见赏贺监(指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岁亦皆不合。则此数说似并属揣摩。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难道)必尽有为而作?白(李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讽)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
龙的图片大全
胡震亨在批驳了上面几种观点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本诗“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持此种观点的还有清朝顾炎武,顾炎武《日知录》云:“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涂(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请你对上述观点细加分析,说说他们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在哪里?你对这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看法?我们对此作些了解和探讨,有助于提高诗歌和文学鉴赏能力。
探究思路:山茱萸的作用与功效
解决上述争议,第一弄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第二查证相关史料,第三分析诗的内容。这也是我们探讨诗歌主题最基本的方法。
肺宁天空下的城市
如何选购家用跑步机
现在,一般都认可胡震亨的说法。从诗的内容来看,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着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唐代孟柒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人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训练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个人工作总结简短
巉岩( )  喧豗( )  扪参( ) 飞湍(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 尔来四万八千岁: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百步九折萦岩峦: (4) 扪参历井仰胁息:
(5)连峰去天不盈尺: (6)所守或匪亲:
(7)侧身西望长咨嗟: (8)以手抚膺坐长叹:
(9)使人听此凋朱颜: (10)砯崖转石万壑雷
3.反复地充满感情地朗诵,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但是,朗读要注意方法。下面对这首诗的朗读,你认为处理不当的有: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重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