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陇达‖威远楼楹联
雄峙于陇西县城中心的威远楼,历经七个封建王朝的更替,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沧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朝进士户部主事邑人杨思,充分肯定了威远楼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奇绝的艺术特,使一代又一代的巩昌子孙在领略它雄伟的风姿后,受到忧乐情怀的熏陶。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称:“威远楼高雄,颇似省会气魄”。威远楼之所以能傲然屹立于甘肃文化之林1000多年,除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精美的建筑风格外,更
前赴后继造句重要的精髓是其雄浑博大的文化内涵。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碑刻等艺术形式在威远楼的文化史上汗牛充栋,许多作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流传于世。古楼与古楼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威远楼楹联便是威远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楹联造句新奇,音韵和谐,对仗严谨,联律自如,其哲理深厚,意境深远,堪称陇西传统文化之精华,名楼文化之瑰宝,足以使陇山渭水增,古城古楼生辉。
综观威远楼楹联,正如甘肃诗词学会会长、学者袁第锐先生所言:有如春日繁花,五彩缤纷,姿态各异。众多的楹联紧扣“忧乐”二字,吻合时代潮流,反映了威远楼的沧桑变迁,为众所喜闻乐见,其突出有四大特点,即“四性”。
一、悠久的历史性。威远楼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始发于宋代,兴盛于明清,现存一楼的石碑足以为证。
明代书法大师王了望曾撰联于此。联云:
人从方外无非雅;
兴到楼头总是高。
大清光绪时期巩昌知府周景曾撰联云:
此地是渭州旧治;
其民有唐俗遗风。
据清光绪举人杨志观手抄本《楹联杂抄》载联云:
其一
高系金城,地居两界河山首;
遥连玉塞,气作三秦锁钥雄。
其二
洮渭涌双流,听栏外鲸钟震响,直接关塞,
井参攀列宿,看匣中龙剑干霄,欲动星辰。
其三
此是南安数百年大观,自兵燹以还不知活生灵多少?
记从西塞三千里而至,乘公余之暇好来对风月流连。
时至清末,著名文士刘文炳所撰威远楼联是目前陇中名胜古迹出现较早的楹联之一,为数种近现代楹联书目所收录。联云:
其一
看地势如何?西山五刹为阶梯;
问楼高几许?北斗七星作栏杆。
其二
有象垂尺,七曲文光高北斗;
潜形化物,三空佛界兆西方。
其三
陇右镇乾坤,叨大德保民真经觉世;
楼中悬日月,共仰有威可畏视远惟明。
此后清末、民国均有威远楼楹联出现,至20世纪40年代,诗人联家辈出,围绕威远楼撰写了无数语工意新的楹联,在各种版本的书籍中俯拾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撰写威远楼的楹联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威远楼自1949年以来的楹联约有100多幅。这些联语寄景状物,抒怀寄慨,呤咏新风,针砭时弊,既丰富了威远楼的文化,又给人以知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深受人民众喜爱。
二、绚丽的艺术性。威远楼楹联形式各异,有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既有长联、短联,又有古联、今联,既有状景联,又有抒怀联;既有署名联,又有佚名联。威远楼最长的一副楹联长达104字,系邑人闻雨轩主王健撰并书——联云:
晨钟悠扬,听雄镇盛世之音,报黎明光华,催勤劳硕果,逍遥迎旭日东升,匆忽测旦夕祸福,历百代烽烟,经数劫风云,留得金躯论今古;
威远高耸,享巩昌独尊之名,怀咸阳古道,通丝绸之路,揽衣拂渭水激流,弹指震陇山峰岳,伴千秋明月,瞰万家灯火,竖立宝地点山河。
天水麦积山管理处研究员、文史专家、已故邑人县宣联云:
登威远名楼,近瞻鸟鼠首阳莲峰渭水,风烟云树尽收眼底,地通西域古道,遥想唐三李,往昔将才峻拨超千秋;
临巩昌雄镇,远望西倾嶓冢朱圉岷江,日月星斗皆呈掌上,势扼丝路要冲,追怀元三汪,当年战功显赫震一方。
陇西诗词学会会员张宏峰撰—联云:
钟声闻四达,乡风更播陇山远;
鼓鼙动三边,戎略总关渭水长。
威远楼最短的一幅楹联,当属第一位文学博士罗锦堂先生撰:“登高望远进一步,处世为人让三分。”寥寥14字,登山要勇往直前,把当今为人处世应谦和忍让的哲理写绝了。
三、深刻的思想性。威远楼楹联特鲜明,主题突出,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威远楼楹联,无论古今,绝大部分均紧扣这一主题,或寓景抒情,或援引古典而寄托感慨,如张宏峰撰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