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杜甫《蜀相》教案最新
2024年杜甫《蜀相》教案最新1
  一、学习目标
  1、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2、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李白杜甫所代表的的中国文人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座双子峰,他们就是唐朝李白和杜甫,“李杜__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的诗写出了这两位诗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今天,通过解读《蜀道难》《蜀相》,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不同的精彩,感悟他们相同的精神。
  2、展示教学目标:鉴赏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理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
诗圣诗仙  3、学习活动一:
  诵读感受李白杜甫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请风兮诗社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两首诗的朗诵要求:随机同学点评,从对诗歌的理解与把握、句子轻重缓急的处理、停顿等方面进行点评。
  活动预设: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乐府诗与律诗的不同诵读方法,学习朗诵的基本方法,停顿、句子的轻重缓急的处理、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体会文字的魅力。
  活动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诵比赛,每个小组选出最优的一名与其他小组PK,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要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活动效果: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蜀道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多用神话故事入诗,多种修辞手法引发我们对雄奇险峻的蜀道的想象,读来有豪放飘逸之感。《蜀相》以历史人物入诗,引发我们对现实的思考,诵读让人感觉沉郁顿挫。
  4、学习活动二:
  思考: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要求有理有据,从原文中出你觉得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赏析:文中写了表达了情感。
  活动预设:学生从诗中的重点句子的赏析,理解诗歌的情感。学生从诗歌出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赏析。
  活动设计:上节课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学生1分钟时间准备,1分钟后随机点名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要有理有据,不能脱离文本。
  活动效果:锻炼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
  5、设计追问:这两首诗在情感上有没有相同之处?
  活动预设:引导学生出两位诗人在情感上的相同之处追问:壮志难酬,是什么样的壮志?蜀道艰难,难在哪里?
  展示:李白和杜甫这种自己身处困境依然爱国爱民的情怀,在其他作品也有体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
  吴牛喘月时,拖船亦何苦。
  李白《丁都护歌》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凤凰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杜甫《岁暮》
  相同的`文人精神李白出蜀,为的是大济苍生的抱负。尽管经历磨难,深陷困境,却改变不了他的一身傲骨,满腔豪情,消磨不了他的济世壮志,爱国热忱。杜甫入蜀,为的是忠君爱国的理想。一路颠沛流离,几
番身陷囹圄,一生贫困潦倒,但仍改变不了他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儒家情怀。
  人们用“诗仙”“诗圣”来称呼李白、杜甫,除了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仰慕,又何尝不是对他们始终将目光关注在苦难人民身上的一种赞颂。
  6、学习活动三:
  微写作:结合自己对李白、杜甫所体现的中国文人精神的理解,回顾历史,为你喜欢的历史名人写一段文字。
  教师下水文段: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李白、杜甫一样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境遇下仍心怀家国天下的文人。孔子辗转于各国,风餐露宿。遭尽冷眼,难不难?难!可无助的人民,战火狼藉的的国家让他无法停下奔走的脚步苏轼,一位志在辅国济民的文人,却在丑恶的官场倾轧中被一路贬到天之涯的海南,受尽屈辱,难不难?难!可他身上流淌的文人济世报国的血液让他忘记了自己的苦痛,只看到人民的苦难。庚子年初,一场大疫举起了它收个生命的镰刀,病毒未知,感染情况未知,逆行武汉,难不难?难!可惊慌失措的武汉人民,让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在疫情最危急的关头,毅然踏上逆行的列车,在死神的镰刀下抢救生命。
  7、布置作业:
  (1)必做:修改完善今天所写的文段
  (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这文人精神,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文采有思想。
  《蜀道难》《蜀相》练习
  (1)必做:修改完善今天所写的文段。
  (2)选做:文化需要传承,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传承这文人精神,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文采有思想。
  《蜀道难》《蜀相》课后反思本次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任务,学生思考认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多有灵感的火花显现。主要存在下列问题,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
  (1)学生诵读时间还是少,探讨层次问题时占用时间较多,可就学生的回答简单提示然后明确即可。
  (2)研讨文本时应该提醒学生各组由一个同学主持,其他同学参与意见,避免七嘴八舌乱了章法。今后定当再接再厉,多思考,多学习,在生本方面更进一步。
2024年杜甫《蜀相》教案最新2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