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一、原文: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圆圈——
一圈就是一岁,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化石吟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二、衍生注释:
1. 年轮:树木茎干的韧皮部内侧,有一圈圈泽不一、大小不同的同心环纹,这就是年轮。年轮的宽窄可以反映树木生长的快慢,一年产生一轮,所以可以通过年轮来判断树木的年龄。
2. 鱼鳞上的圆圈:鱼的鳞片上有类似年轮一样的结构,这些圆圈也可以反映鱼的年龄,每一圈代表一岁。
3. 三叶虫化石:三叶虫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海洋节肢动物。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三叶虫化石,说明这里在很
久以前是海洋。
三、赏析:
1.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语言”,也就是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都在向人类传达着信息。通过诸多自然事物如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鱼鳞和化石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了解到自然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2. 情感:诗中饱含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每一种自然现象被书写得充满生机和意义,无论是小到蚂蚁搬家,还是对伟大地质变迁的暗示(如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作者都以一种积极的、充满探索欲望的态度去欣赏和解读大自然的奥秘,并且也有对那些忽视大自然信息的人的微讽。
3. 表现手法:
- 比喻修辞:诗中将蝌蚪比作“逗点”,大雁比作“省略号”,非常形象生动。这些比喻使得自然事物更加有趣味性,也更加容易让读者去联想自然与文字之间的联系。
- 罗列举例:作者大量列举不同的自然事物,从天气现象类(白云)、动物行为类(蚂蚁、蝌蚪、大雁)
到生物特征类(年轮、鱼鳞)以至地质类(化石)。从不同方面展示自然语言的多样性,这种广撒网式的罗列能够全面而具体地表现诗歌主题。
四、作者介绍:
仅从这首诗来看,作者应该是一个善于观察的自然爱好者。他/她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有着深刻而细致的认识,并能够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些知识以一种富有诗意的方式展示给读者。从诗中许多自然常识的巧妙嵌入推测,作者也许具有较强的科普情怀,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向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们普及自然知识,让每个人都能发现大自然所展示的奇妙“语言”。
五、运用片段:
1. 场景一:自然课上
老师站在讲台上,下面坐着一好奇的学生。老师拿起一片鱼鳞投影在大屏幕上,微笑着说:“同学们,就像诗歌《大自然的语言》里说的那样,鱼鳞上一圈就是一岁啊。大自然的语言就藏在这些小小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像诗中的探索者一样,来解读大自然通过鱼鳞告诉我们的信息吧。”说完,同学们都睁大眼睛,充满了对探索自然知识的渴望。
2. 场景二:家庭郊游
一个家庭在公园里游玩,天上白云飘飘。小儿子兴奋地指着天空对爸爸说:“爸爸,你看云飘得高高的,按照《大自然的语言》里面讲的,明天肯定是个大晴天呢。我们明天还可以出来玩啦。”爸爸欣慰地摸摸儿子的头说:“你这个小机灵鬼,读了诗用得还挺快嘛。”一家人都在公园里享受着这美好的天气,也感受着大自然语言的魅力。
3. 场景三:老渔夫和青年渔夫
老渔夫和青年渔夫一同出海,当老渔夫钓到一条大鱼时,青年渔夫过来帮忙。老渔夫指着鱼身上的鱼鳞说道:“小伙子,这鱼鳞上可有大自然的语言呢。像那首《大自然的语言》诗中说的一样,这些圆圈一圈就是一岁呀。这条鱼可是有着自己的年龄故事的。”青年渔夫眼中充满新奇,应道:“老师傅,您懂得真多啊,这大自然还真是奇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