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鱼化石赏析
艾青鱼化石赏析(一):
    《鱼化石》写的是一个可悲的寓言。不是亲身患病这种磨难,有着切肤感受的人,是不会用诗歌的形式来这样对人做深刻的哲理把握的。我们当然不会只看成是写诗人个人的杯具,这首诗是对我国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学问分子的命运,做了典型化的非常生动的概括,是社会上千千万万个"艾青'的共同写照。这首诗理性颜很浓,发人深思。
    全诗选取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意象鱼化石作为艺术构思的核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由一条活泼跳动的鱼变为了"肯定静止'的一块鱼化石的过程。
    第一段和第四、五段是鲜亮的比较。前者是一条"在浪花里跳动,在大海里浮沉',显示着旺盛生命力的鱼,后者已变成一片缄默静止,"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的鱼化石了。联想之下,一个活生生的人被迫做了哑巴,丢失了正常的生命活动,那该是多么苦痛,那里流露了诗人两种不一样的心情。
    "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是一种哲理的感悟。是的,宇宙万事万物,运动是肯定的,静止是相对的。诗人写的是他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一个朴实的哲学真理。人变成了化石,鱼变成了鱼化石,都是违反了生命的本能,因而造成了杯具。
    诗的结尾:"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洁净。'可谓是"卒章显其志',点破了诗
化石吟的主旨。诗人是把"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的哲理感悟,反过来观照现实人生。意思就是:人活着就是要斗争和前进,只要活着,都要把自我生命的能量完全发挥出来,竭尽全力,献身革命,造福社会。这是一种极珍贵的心态,表现了诗人劫后归来,重整旗鼓,扬起生命风帆,连续为革命写诗。他的《归来的歌》、《彩的诗》等诗集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证明。
    艾青鱼化石赏析(二):
    艾青的诗淳朴、流畅、浩荡,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行云流水,聚散无常,是诗又是散文,他早期的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等以往剧烈地打动过我。我也很喜爱艾青重新执笔后写的这首《鱼化石》。我以为这是他近年来少有的佳作之一。惋惜戴望舒没有写过同一命题的诗篇,能够供我们并举朗诵。但卞之琳是写了的。他的《鱼化石》有个加括号的副题: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还有一篇《鱼化石后记》补收在增订本《雕虫纪历》的时候,又将《后记》分成几条解释,可借此揣摩诗人的真意。
    艾青的这首《鱼化石》没有解释,一读便懂,收入《归来的歌》含意就更明白(之后的诗句作了一些修改),我非常佩服诗人们对鱼化石的敏感。这实在是个好题目,但他们表现的艺术悟性是不一样的。卞之琳写的是哲理诗,"你我都远了乃有了角化石。'即使无可奈何,且喜生生不息。艾青则从生活里捡到自我的感情,更多一层现实意义,且看:"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动在大海里浮沉;'想当时鱼儿
在大海里浮沉,跳动,可是,不幸的大事发生了,旺盛的精力和活泼的动作,都在一瞬间凝固住了,成为永恒的化石。哦,一声霹雳就没头没脑地盖住了。这是地震!这是火山爆发!这个突然的变化使一切都失去了自由,自然世界的和人类社会的一下子都凝固住了。诗人之后形象地揭示了鱼化石的特征:尽管鳞和鳍都完整,埋在岩石里面的鱼却无法动弹,连一丝叹息也没有,它有的只是缄默,缄默,无休止的缄默。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和水相接的天。自由在天涯呼唤,诗人渴望听见自由的声音,好比鱼的渴望听见浪花的声音。然而听不见。于是读者也不得不缄默了。幸而艾青是乐观的,就象卞之琳领悟"生生之不易'一样,艾青也最终觉得: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并且"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洁净。'
    有人说,读艾青的诗总不免使人有愁闷的感觉;也有人说,愁闷对于艾青是气质性的。对此我还要补充一点:愁闷对于艾青既是气质性的,所以也必定有民族的和时代的因素在里面。鲁迅也是愁闷的,有时甚至有孤独     和孤独之感。艾青的愁闷是能够理解的,我个人认为,一个诗人,一个宏大的作家,生在中国这样的`社会而没有愁闷或者孤独之感,那倒真是难以理解的了。艾青的确是愁闷的,那是属于个人气质的带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愁闷一种崇高的愁闷!
    我年轻时喜爱徐志摩,中年以后醉心于臧克家,还有戴望舒和卞之琳,如今齿发脱落,垂垂老矣,而我却更爱好艾青。这并不是说艾青的诗是写给老年人读的,不,完全不是。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实、平实,
爱读他那用平凡的语言,自由的格式,不事雕琢地写出的感动人心的诗篇。
    艾青鱼化石赏析(三):
    一条鱼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生命。它没有被粉碎,而是坚持了完整的躯体,它让人想起生命原先的样貌:动作活泼、精力旺盛、自由地跳动浮沉于水中。但现今,它只是一具化石:连叹息也没有,对外界不仅仅无闻并且绝听。《鱼化石》接触到一个深刻的历史题生命曾因掩埋而消逝。诗人冷酷地展现出一个完整的化石,种不留痕迹的死亡。人们因时空转换可能遗忘或变得淡漠,但此刻却看到了失去知觉的生命原先状态,由此引申出一个掩埋生命的残忍时代。
    这是一个鱼变成化石的故事。鱼变成化石明显不是由于它自我想"不朽',鱼本身不知也不曾抗争。或许是地震,或许是火山爆发,是这种如今谁也谈不清晰的缘由。鱼是无辜的,担当职责的应当是灾难本身,不管是以什么形式消失的灾难。要是沿此思索下去,人们将从鱼变成化石的故事获得一个杯具时代的主题,从中我们了解到一个扭曲、变态和疯狂的历史感知。
    《鱼化石》当然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供应了典型的意义。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一样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不幸和杯具命运的故事。这是个人际遇与时代风景的叠合,一首关于个人命运的诗能够为丰富全部诗的审美做出贡献,它的启示绝不仅仅属于一首诗或一位诗人。
    艾青鱼化石赏析(四):
    被誉为"诗坛泰斗'的艾青,他的诗歌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是擅长把象征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辨结合起来,抒发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真知灼见。《鱼化石》就是其中的不朽力作。
    艾青的《鱼化石》是一首哲理诗。他从鱼化石中获得了从亲历的特别体验中所总结的惨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经过象征手法,用鲜亮生动的意象、朴实平凡的语言,道出了最一般、最基本的人生哲理。《鱼化石》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祀与悼惜之情。
    诗的前六节写得相当精彩,形象描述了一条鱼从富有生命力到无缘无故地遇难到变成为化石的演化过程。这条鱼在遇难之前是多么富于朝气和活力:"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它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拘束:"在浪花里跳动',"在大海里浮沉'。鱼的这种健康、欢快和无所不能的生命情态不禁使我们联想到风华正茂、教导江山激扬文字的虎虎青年,他们在人生的黄金季节里大有作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其气吞寰宇的风度和傲视一切的胸怀令人兴奋与鼓舞。惋惜的是,"天有不测之风云',火山的爆发,或者地震的发生,不幸将鱼儿年轻的生命掠夺而去,它被尘埋了很多个世纪,直到地质队员从岩层发觉时依旧栩栩如生,青春的风采依旧,活跃的情态照旧,只是此时的风采和情态已经定格,已经符号化,生命的内蕴已经抽空,成为化石的鱼是缄默的,缄默得"连叹息也没有',全部的器官都是完整的,但它已"不能动弹',"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远天和近水,也听不见浪花翻腾的声音。这种缺乏生命灵动、徒具形式的
完整又有何意义?在莫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人类往往显得特别渺小和脆弱,当我们目睹一个活泼的生命突然覆灭,除了深切的哀惋与沉痛的祭祀,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诗人既是在对无辜的鱼儿进行祭祀,也是在对自我生命进行悼惜。以往,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浩劫,无缘无故地夺去了诗人十多年的光阴,十多年啊,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珍贵的,一个人一生又有几个十年?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诗中鱼的遭受正是诗人遭受的某种象征。不仅仅如此,鱼的遭受还象征了全部如艾青一样受到社会不公正待遇的学问分子共同的遭受。诗评家谢冕说道:"《鱼化石》当然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供应了典型的意义。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一样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不幸和杯具命运的故事,这就是前面说的联想到众多的鱼变成了化石。这是个人遭际与时代风云的叠合。'
    最终两节直接点明白诗的主旨,诗人将鱼化石形象的写照延长到对于生存规章和斗争哲学的阐发上来。诗人告知我们:生命来自运动,斗争显示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规律。这个哲理的提炼与阐发,对于鱼化石来说,应当还是较贴切的。但也有人认为,最终的这两节对于整首诗来说,从某种程度上削减了"鱼化石'这个独特象征物意蕴的丰富性。
    《鱼化石》。作品表达了归来主题,是历经磨难后肤浅的生命思索,既有鲜亮的个人特征,又包含丰富的社会资料,体现出诗人剧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艾青鱼化石赏析(五):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鱼化石'也就是活鱼变成的静止化石。
    这首诗采纳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看写的是"鱼化石',实际上写的是被窒息了生命活力,徒具一个躯壳的人。写的悲切沉痛,能够看作是诗人艾青的自嘲的写照,是一种"艾青式的对人生哲理的奇怪冥想'。
    艾青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先后被流放到黑龙江及新疆等边陲,蒙难达20余年之久,直到1978年才被平反,改正错案,恢复了政治名誉及党籍。一番坎坷,半生蹉跎,诗人对此感慨颇多,于是他写了这首诗,发表在当时的上海《文汇报》上。   有一天很多伴侣聚会,诗人风趣地说:"最终冬去春来,我痛感到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话的言外之意,当然是说他也变成一块化石了。他原来是一个热忱洪亮的唱歌生活的诗人,突然间被"莫须有'的罪名勒住了喉咙,封住了口舌,象化石一样缄默了达20年之久,他怎能不对自我的命运深深感喟,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理解《鱼化石》这首诗的三昧,才能真正悟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