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21《化石吟》教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导入:欣赏一组化石图片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
1.重现 chóngxiàn:再次出现。
2.苏醒 sūxǐng: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唤醒;使觉醒;
3.奇幻qíhuàn:奇异而虚幻。奇异变幻。奇异得让人不敢相信。
4、思绪 sīxù:思路的线索、头绪.
5、骸骨háigǔ:尸骨。尸骸之骨。又指身体。旧称一身为上尽事,故辞官称乞骸骨。
6.乌有wū yǒu:虚幻,不存在。
7.潜行qiánxíng∶在水下行走。秘密行走。
8.档案 dàng àn:分类保存的文件和材料.
9.太古tàigǔ:远古,上古.
10.葱茏cōnglóng:(草木)清脆茂盛。
11.卓越 zhuóyuâ: 高超出众.
12.神往 shãnwǎng:心中向往.
13.海枯石烂hǎikū-shílàn: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也指永久不变,多用作誓词。
补:
14、造物主Zàowùzhǔ∶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万物的创造者。
15、猛犸 měngmǎ:也称“毛象”“猛犸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
16、裹藏guǒcáng:缠绕着(人或事物夹杂在别的人或事物里面)。
17.幽雅yōuyǎ:幽静雅致。
18.叹服tànfú:称赞而且佩服。
19.日转星移rìzhuǎnxīngyí:形容发生极大地变化。
20.进化jìnhuà: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21.引颈长吼yǐn jǐng cháng hǒu :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板书:21 化石吟
二、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标题的含义。(重点,涉及练习一)
2.反复诵读,体味本诗的节奏、音律美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本诗结构上首尾照应的特点(重点,涉及练习二)
3.初步体会科学诗表达方式写法上的特点:采用诗歌的形象语言来讲科学道理,在些基
础上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难点,涉及练三)
4.培养自已动手搜集、梳理资料及开展语言交际活动的能力。(涉及练习四)
三、整体感知
1、释题:这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记体裁)说是一首科学诗是从诗歌的内容上讲的,这首诗写科学家能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那为什么是一首抒情诗呢?这得先理解题目。
题目“化石吟”中的“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以“化石吟”为题,是作者对化石的赞颂(把相关笔记记在书题目处,完成练一前一问)
2、读导读部分两遍,联系标题的含义,从中归纳本诗的主旨(主要内容)。
见导读括号及补充: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歌唱了这些会“说话”的“石头”,进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3、标注诗节:7节。听、看视频朗诵,要求听准字音,同时借助画面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对化石的赞颂之情。注意作者对化石的赞美之情在哪节达到高潮?
析:记P117上第六节作者转入现实,发出由衷的赞叹,甚赞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
4、这首诗一共7节,是分成三个层次来写的,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自由小声的诵读课文。要求1:读出赞颂之意,即语气要热情洋溢些。2:将诗分成三层,同时说明分层理由。
析:分层思路:注意第三节首句的过渡作用(完成相应笔记),这样可把一、二层分开;注意第七节与第二节的关系(完成第七节右边笔记及练习二),这样可把二、三层分开。
三层见书红笔记录。(1、2节为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对化石的想象,点题。3-6为第二层: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化石中奇幻的世界。7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赞颂化石讲的故事。
归纳全文:发问想象①-②形字——遐思神奇③-⑥——回答回应⑦
结构特点:首尾呼应(笔记记课题上)
化石吟四、问题研究
1、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一、二节是用了连续不断的问句引出对化石的想象的,达到点题目的,那么这样连续不断的问句有何表达效果呢?
析: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达到点题目的。(笔记记在2节下)
2、诗歌3-6节随着引向远古的思绪,具体抒写了化石中奇幻的世界。请大家四人小组活动,用两下划线(见书)划出化石“奇幻”在哪里?
(以练习一后问解析,提示:抓关键词句)答:奇幻的世界。即“远古生物的形态”“生物进化的图画”“生命的航船”“向近代进发”的历程,远古生物的生活环境。
3、前面我们提到本文是一首科学诗,那么科学诗在表达方式,或者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采用诗歌的形象语言来讲科学道理。(记课题上)我们以练习三为例来理解。
含义:远古生物的肉体虽然早已死亡,但掩埋在地下的化石却保留了大量有关这一物种的信息,从中可以解读出生物的进化史。
好处:在这段话中,腐朽而化为乌有的“肉体”与“悄然潜行”的“灵火”形成强烈对比,再继这以“黑的躯壳”“信息”“密码”等,使得“化石”的形象十分突出,令人印象深刻。这里也体现了科学诗采用诗歌的形象语言来讲科学道理的特点。
关于科学诗的这一特点,我们再举一例:诗中既说化石讲述了“奇幻的神话”,为什么又说它回答了“平凡的真理”?
析:“奇幻的神话”是与化石表面上平淡无奇,好像只是一块石头这一特点相对的,指的是能通过考察化石,人们可以发现古生物的生命奥秘。这里体现了科学诗写法的特点:采用诗歌的形象语言来讲科学道理。(记P116上)
“平凡的真理”指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是与“造物主”创世的神话相对的。(记3节相应处)
五、写作手法
问:文中的化石会说话用的什么修辞格?
写作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记课题上)
当然局部也用了比喻的手法,我们来理解一下第五节“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的句义。
析:比喻:人脸上的皱纹记录了人的生历程,那么化石的“皱纹”记录取地球古生物的档案:生物进化历程。(记相应处)
五、作业:练习四:课后查一些远古生物的资料,并整理成文。
本课的串词成段换此作文
示例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就是种子由果皮包被的种子植物。自白垩纪上半叶直至现在,被子植物是地球上最进化和分布最广的优势植物。约二十五万余种,广泛分布于山地、平原、沙漠、湖泊及河流,少数分布于海水中。中国约二万五千余种。被子植物的孢子体高度发达,有明显的根、茎、叶和花的分化,为乔木、灌木或一至多年生草本。绝大多数被子植物的木质部有导管,韧皮部有筛管和伴胞,但某些水生、寄生、腐生和肉质被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导管消失了。少数原始的被子植物没有导管。叶为有叶隙的大型叶。花通常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
被子植物早期的分类位置隶属于种子植物门的被子植物纲。但是,多数近代系统将其独立为被子植物门。根据形态学的综合性状常划分为两个纲: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现代公认被子植物中的乔木、灌木较为原始,草本较为进化,单子叶植物衍源于双子叶植物。
被子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粮食有稻、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玉米、马铃薯和板栗等;蔬菜有青菜、萝卜、冬瓜、番茄和洋葱等;油料有油菜、花生和芝麻等;轻工业原料有糖的原料甘蔗,著名饮料茶,纺织原料草棉,高级润滑油原料蓖麻,
国防工业和交通原料橡胶,以及建筑和编织原料竹类;水果有西瓜、苹果和菠萝等;药物有黄连和薄荷等;建筑用材有樟树、毛白杨、白桦树等;许多被子植物还可供观赏。
猛犸的故事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尽管它们生活的冰河时代距今已很久远,但科学家们对它那富有神秘彩的生活习性仍怀有极大的兴趣。
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的确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早在沙皇俄国的彼得大帝时代,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悉心研究过猛犸。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有人说,猛犸是由古代统帅汉尼拔用于征战的战象,远征中散落在欧洲大陆,其中一些流落到乌拉尔就冻死了。还有一种推测说是猛犸的尸体是由其生长地──亚洲中部和南部,沿着西伯利亚的河流漂流而至的。法国的杰出科学家居维叶于19世纪上半叶发表了科学的断言,猛犸的浑身长毛以及长鼻等生理特征足以表明,它们的原产地就是发现其尸骨和残骸的地方──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猛犸的骨骼和尸体的发掘地在北极圈外永久冻结的土壤层中,因此,尽管已经历了千百万年的历史变迁,但这天然的冰箱却使尸骨残骸保存完好。从1805年到1900年的近百年间,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共收到过30则关于发现猛犸的消息,但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的考古科学意识淡薄,人类从未获得过完整的猛犸尸体。而当时发现的骨头、牙齿的数量是惊人的。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雅库茨克城,平均每年出售14 570千克猛犸骨,而要获得如此数量的骨头,大约要到200头猛犸才行。以此推断,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1901年,一位猎鹿人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猛犸尸体,并设法成功地将这具尸体运抵彼得堡科学院。在发掘现场,人们发现
猛犸是保持一种“坐姿”死在一个坚硬的大土块上,头骨有损伤,肌肉中有明显的充血现象,胃中尚有没消化的食物──树枝和青草,甚至嘴里还有一束没来得及咽下去的青草。科学家根据猛犸尸体的上述情况及现场环境,对这头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测:在远古时代的某一秋日里,一头猛犸漫步在别廖佐夫卡河的河岸边,不时用长鼻子将青草和树枝卷进嘴里,突然,河岸边的土层因河水的长期浸润,承受不了猛犸这庞然大物的体重而发生坍塌,这头猛犸束手无策地陷了下去,当它奋力挣扎总算支撑着站立起来的时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坚硬的岩块砸在它的背上,就这样遭遇灭顶之灾,陷入深渊中,从肌肉充血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它最终是窒息身亡的。
六、结语
化石,这这位大自然的魔法师,雕刻家,以它的神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起对生物地质学的兴趣,进而热爱大自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