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幼儿园手眼协调的图形教案,帮助老师更好地引导幼儿通过绘画活动,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一、教学目标
本次绘画活动的主要目标是:
1.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提高幼儿的图形认知能力;
3.提高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1.绘画纸;
2.彩笔;
3.模板(鱼、兔、胡萝卜等等)。
三、教学流程
1.引导幼儿辨认模板
老师可以拿出鱼、兔、胡萝卜等图案的模板,给幼儿看,并引导幼儿辨认每个模板中的基本形状,如圆、三角、长方形等。在引导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图形卡片、手势等多种方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些形状的基本特征。
2.绘制基本形状
老师可以让幼儿使用彩笔,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相应的基本形状,如圆、三角形、长方形等等。老师可以逐一引导幼儿画出每个形状,并带领他们进行颜的选择。此时,老师需要注意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提高幼儿的信心和积极性。
3.将基本形状组合成图案
当幼儿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后,老师可以将不同图案的模板展示给他们,让他们根据每个模板中的基本形状,组合成对应的图案。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以主次分明的方式进行构图,注重造型的美感和谐调配,同时也要保持幼儿的创造性和自由度。
4.合理时间安排
在实施绘画活动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通常情况下,幼儿的专注力和耐力比较有限,时间要适度,避免过长或过短。老师还应该注意给予幼儿恰当的休息时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放松身心,调整状态。
四、评价方式
1.观察评价
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绘画行为和成果,对其手眼协调程度和绘画能力进行评价。观察的点可以包括孩子的绘画动作、线条的流畅度、构图的合理性和美感等等。
2.问答评价
手眼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评价和调查。例如,“这幅画中最难画的地方是什么?你是怎么克服的?”、“你最喜欢这幅画的哪一个部分?你是怎么设计的?”等等。
3.同伴评价
老师还可以引导同伴之间相互评价,让他们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和提高。同伴之间还可以进行互动和合作,共同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绘画技巧。
五、教学体会
幼儿园是一个让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地方,我们从手眼协调方面入手,让孩子通过绘画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绘画爱好,更好地锻炼他们的大脑、眼、手、耳和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在实施绘画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调整课堂策略,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和能力,合理安排、耐心指导。同时,老师也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时予以鼓励和扶持。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积极、健康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一个能够用双手和双眼去表现自己的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