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琅琅上⼝的诗句让⼈⽿熟能详,天趣盎然的曲调像天籁之⾳娓娓动听。下⾯是分享的精选诗经经典名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篇⼀】精选诗经经典名篇赏析
  关雎
  佚名〔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钟⿎乐之。
  译⽂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洲。贤良美好的⼥⼦,是君⼦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翻来覆去难⼊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弹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敲起钟⿎来取悦她。
  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篇。古⼈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说明对它评价很⾼。《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道之⼤伦也。”⼜《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天命全。孔⼦论《诗》,⼀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巷歌谣之作,所谓男⼥相与咏歌,各⾔其情者也。”⼜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朱熹是从诗义⽅⾯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进⾏解释。我们把⼆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种⽤地⽅声调歌唱的表达男⼥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情之作,是写⼀个男⼦对⼥⼦爱情的追求。其声、情、⽂、义俱佳,
⾜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说:“《关雎》乐⽽不*,哀⽽不伤。”(《论语·⼋佾》)此后,⼈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史记·孔⼦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诗原是三章:⼀章四句,⼆章⼋句,三章⼋句。郑⽞从⽂义上将后⼆章⼜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郑⽞的分法。
  第⼀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配偶不乱,是君⼦的好匹配。这⼀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并以⾳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君⼦好逑”统摄全诗。
  第⼆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来,也是以洲上⽣长之物即景⽣情。“流”,《⽑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整⾸诗都在表现男⼦对⼥⼦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这是⼀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着此四句,⽅使下‘友’、‘乐’⼆义快⾜满意。若⽆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势弱⽽不振矣。此古⼈⽂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别。”姚⽒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且写出了⽣动逼真的形象,即王⼠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
真如画⼯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辗转反侧,则⾝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的⼼思的描写,可谓“哀⽽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友”,⽈“乐”,⽤字⾃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不涉于侈靡,所谓“乐⽽不*”。通篇诗是写⼀个男⼦对⼥⼦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不得的焦虑和求⽽得之的喜悦。
【篇⼆】精选诗经经典名篇赏析
  葛覃
  佚名〔先秦〕
  葛之覃兮,施于中⾕,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斁。
  ⾔告师⽒,⾔告⾔归。薄污我私。薄澣我⾐。害澣害否?归宁⽗母。
  译⽂
  葛草长得长⼜长,漫⼭遍⾕都有它,藤叶茂密⼜繁盛。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上,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长,漫⼭遍⾕都有它,藤叶茂密⼜繁盛。割藤蒸煮织⿇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理话,说我⼼想回娘家。洗⼲净我的内⾐裳。洗⼲净我的外⾐裳。洗和不洗分清楚,回娘家去看⽗母。
  赏析
  ⼈们常爱⽤“多义性”来解说诗意,这其实并不准确。“诗⾔志,歌永⾔”(《尚书·尧典》)。当诗⼈作诗以抒写情志之时,其表达意向应该是明确的,不可能存在迥然不同的多种含义。但是,诗⼈⽤以表达情志的词语,却往往是多义的。倘若在诗之上下⽂中,那多种含义均可贯通,说诗者就很难判断,究竟何义为作者所欲表达的“原意”了。为了不⾄过于武断,⼈们只好承认:那⾸诗本有着“多种含义”。对于《葛覃》,遇到的也正是这样⼀个难题。这⾸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的“归宁⽗母”⼀句。然⽽“归”在古代,既可指称⼥⼦之出嫁,如《桃夭》的“之⼦于归”;⼜可指称出嫁⼥⼦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之事,躬俭节⽤,服澣濯之⾐,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母,化天下以妇道也”;⽽今⼈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贵族⼥⼦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法与诗⼈对证,只能留下⼀个悬案。
  不管抒情主⼈公是待嫁⼥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急切的企盼之中却毫⽆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章似乎⽆⼈,眼间只见⼀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沟;然⽽这幽静的清碧,⼜⽴即为⼀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丛上啁哳。这“⽆⼈”的境界只是作者营造的⼀种画境,在那绿葛
、黄雀背后,还有⼀位喜悦的⼥主⼈公,在那⾥顾盼、聆听。次章终于让⼥主⼈公⾛进了诗中,但那⾝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的葛藤,⼜幻化成⼀匹匹飘拂的葛布;⽽⼥主⼈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那⼀句“服之⽆斁”,透露着⾟勤劳作后⽆限的快慰和⾃豪。三章的境界却⼜⼀变,诗⾏中多了位慈祥的“师⽒”。她似乎在倾听,⼜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主⼈,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物。“害澣?害否?归宁⽗母”——那便是情急的⼥主⼈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透露的内⼼的秘密。这⾥终于透露出,这位⼥主⼈公,原来是⼀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这样,前两章的似断似续,⼭⾕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主⼈公期盼中的喜悦,⽽且表现着⼀种熟习⼥⼯、勤劳能⼲的⾃夸⾃赞了。这样的⼥⼦,⽆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母莫⼤安慰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世界所强加给⼥⼦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织作之劳,⽼⽼实实作男⼦的附庸和婢妾,若⾮如此,便不配为⼈之妇。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位“待归”⼥⼦勤于“妇功”的情景。
【篇三】精选诗经经典名篇赏析
  桃夭
  佚名〔先秦〕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于归,宜其家⼈。
  译⽂
  桃花怒放千万朵,⾊彩鲜艳红似⽕。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贵⼦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携⼿家和睦。
  赏析
  这是⼀⾸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周代⼀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赞歌。旧说如《⽑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
  第⼀章以鲜艳的桃花⽐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们常说:第⼀个⽤花⽐美⼈的是天才,第⼆个⽤花⽐美⼈的是庸才,第三个⽤花⽐美⼈的是蠢才。《诗经》是中国第⼀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是第⼀个⽤花来⽐美⼈,并不为过。⾃此以后⽤花、特别是⽤桃花来⽐美⼈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繁华⼦》:“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此门中,⼈⾯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腕枕⾹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不受到《诗经》这⾸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运⽤有巧妙⽽已。这⾥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羞涩,两颊飞红,真有⼈⾯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写⼈,情景交融,烘托了⼀股欢乐热烈的⽓氛。这种场⾯,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章则是表⽰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然结果。诗⼈说它的果⼦结得⼜肥⼜⼤,此乃象征着新娘早⽣贵⼦,养个⽩⽩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喻,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章都是⽤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兴兼⽤。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长相适应,⾃然浑成,融为⼀体。
  诗⼈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语,道出贺辞。第⼀章云:“之⼦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
和美美成个家。第⼆、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为室,⼥以男为家,男⼥结合才组成家庭。⼥⼦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家为室,⽽与⽗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般读者所了解。
  此篇语⾔极为优美,⼜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和同义词,⽽且反覆⽤⼀“宜”字。⼀个“宜”字,揭⽰了新嫁娘与家⼈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新鲜的⾎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氛。这
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个字可以代替。
  对《国风·周南·桃夭》⼀诗的主旨,也有⼈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诗是先民进⾏驱⿁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间亲⼈。
【篇四】精选诗经经典名篇赏析
  ⼩雅·蓼莪
  佚名〔先秦〕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母,⽣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母,⽣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不如死之久矣。⽆⽗何怙?⽆母何恃?出则衔恤,⼊则靡⾄。
  ⽗兮⽣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翻译
  看那莪蒿长得⾼,却⾮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太⾟劳!
  看那莪蒿相依偎,却⾮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太劳累!
  汲⽔瓶⼉空了底,装⽔坛⼦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含悲,⼊门茫然不知⽌。
  爹爹呀你⽣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
恩德,⽼天降祸难预测!
  南⼭⾼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怯。⼤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
  南⼭⾼峻难迈过,飙风凄厉⼈哆嗦。⼤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整体赏析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两章是第⼀层,写⽗母⽣养“我”⾟苦劳累。头两句以⽐引出,诗⼈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有所动,遂以为⽐。莪⾹美可⾷⽤,并且环根丛⽣,故⼜名抱娘蒿,喻⼈成材且孝顺;⽽蒿与蔚,皆散⽣,蒿粗恶不可⾷⽤,蔚既不能⾷⽤⼜结⼦,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有感于此,借以⾃责不成材⼜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及⽗母养⼤⾃⼰不易,费⼼劳⼒,吃尽苦头。
  中间两章是第⼆层,写⼉⼦失去双亲的痛苦和⽗母对⼉⼦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母,以罍喻⼦。因瓶从罍中汲⽔,瓶空是罍⽆储⽔可汲,所以为耻,⽤以⽐喻⼦⽆以赡养⽗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取⼤⼩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母后的孤⾝⽣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说“居⽣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的想法,⽽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所依傍,痛不欲⽣,完全是出于对⽗母的亲情。诗⼈与⽗母相依为命,失去⽗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于有家好像⽆家。曹粹中说:“以⽆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出必告,反必⾯,今出⽽⽆所告,故衔恤。上堂⼈室⽽不见,故靡⾄也。”(转引⾃戴震《⽑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叙述⽗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连⽤了⽣、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
确如哭诉⼀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这章最后两句,诗⼈因不得奉养⽗母,报⼤恩于万⼀,痛极⽽归咎于天,责其变化⽆常,夺去⽗母⽣命,致使“我”欲报不能!
  后两章第三层承第四章末⼆句⽽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以眼见的南⼭艰危难越,⽿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氛,象征⾃⼰遭遇⽗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悲怆伤痛⼼情的外化。四个⼊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般。后两句是⽆可奈何的怨嗟。
  赋⽐兴交替使⽤是此诗写作⼀⼤特⾊。三种表现⽅法灵活运⽤,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盘,运转⾃如,艺术感染⼒强烈。
【篇五】精选诗经经典名篇赏析
  ⼦衿
  佚名〔先秦〕
  青青⼦衿,悠悠我⼼。纵我不往,⼦宁不嗣⾳?
  青青⼦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不见,如三⽉兮!
  译⽂
  青青的是你的⾐领,悠悠的是我的⼼境。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讯?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
  ⾛来⾛去张眼望啊,在这⾼⾼的观楼上。⼀天不见你的⾯啊,好像有⼏个⽉那么长!
  赏析
  《国风·郑风·⼦衿》是中国古代第⼀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个⼥⼦思念她的⼼上⼈。每当看到颜⾊青青的东西,⼥⼦就会想起⼼上⼈青青的⾐领和青青的佩⽟。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上⼈的踪影。如果有⼀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全诗采⽤倒叙的⼿法,充分描写了⼥⼦单相思的⼼理活动,惟妙惟肖,⽽且意境很美,是⼀⾸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学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全诗三章,采⽤倒叙⼿法。
  前两章以“我”的⼝⽓⾃述怀⼈。“青青⼦衿”,“青青⼦佩”,是以恋⼈的⾐饰借代恋⼈。对⽅的⾐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过来相会,可望穿秋⽔,不见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信?纵然我没有去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不⾄⽽⼼烦意乱,来来回回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天不见⾯,却好像分别了三个⽉那么漫长。
  全诗五⼗字不到,但⼥主⼈公等待恋⼈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在创作中运⽤了⼤量的⼼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的动作⾏为仅⽤“挑”“达”⼆字,主要笔墨都⽤在刻划她的⼼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既全⽆⾳问、⼜不见影⼉的埋怨,末章“⼀⽇不见,如三⽉兮”的独⽩。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矜持之态,令⼈⽣出⽆限想像,可谓字少⽽意多。末尾的内⼼独⾃,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将其强烈的情绪⼼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得奇。⼼理描写⼿法,在后世⽂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性所具有的独⽴、⾃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主⼈公在诗中⼤胆表达⾃⼰的情感,即对情⼈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学作品中是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