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洁人物小故事
篇一:于成龙巧破贿金案
咱今儿个要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地点就在广西罗城县。主人公呢,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廉吏于成龙。
这于成龙刚到罗城县当知县没多久,就赶上了一件棘手事儿。有一天,县衙门口那是围了一堆人,吵吵嚷嚷的。于成龙听到动静,就带着师爷赶紧出来瞧瞧。
原来是当地的一个大富商钱富贵,他声称自己家遭了贼,丢了一大笔银子,这银子还是准备用来给上头送礼,打通生意关节的。富商那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拉着于成龙的袖子就喊:“青天大老爷啊,您可得给我做主哇,没了这笔银子,我这生意可就没法做啦!”
于成龙皱了皱眉头,心说这事儿透着古怪,哪有刚准备行贿就遭贼的道理。他一边安抚钱富贵,一边吩咐手下人去勘查现场。经过一番仔细查,还真在富商后院的墙根儿下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脚印,看起来像是穿着官靴留下的。
这可把大家都惊到了,难不成是县衙里的人干的?于成龙心里也犯起了嘀咕。他决定先从县衙内部查起。这一查,还真有个小吏神慌张,眼神躲闪。于成龙把这小吏叫到跟前,一拍桌子:“你老实交代,富商丢的银子是不是你偷的?”
小吏吓得“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哆哆嗦嗦地说:“大人,是……是我一时鬼迷心窍。我看那富商准备行贿,心里气不过,就想给他个教训,把银子偷了藏起来。”
于成龙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你这糊涂东西,偷银子是小事儿吗?这是违反律法!”小吏哭着说:“大人,我本想着给您省些麻烦,让这富商没法行贿,也让上头那些贪官收不到银子。”
于成龙听了这话,脸缓和了一些,他沉思片刻说:“你出发点虽好,但手段不对。为官者,当以律法为准绳,不能意气用事。”随后,于成龙命人回银子,还给了富商,并严肃地对富商说:“你以后切莫再想着行贿之事,做生意凭的是真本事,不是歪门邪道。”
富商羞愧地低下了头,连声道:“大人教训得是,我以后一定本本分分做生意。”这事儿传开后,罗城县的风气为之一新,那些想行贿受贿的人都收敛了不少。
从这事儿咱能看出啥道理呢?不管做啥事儿,都得守规矩,按律法来。就像这小吏,出发点是好的,想整治
行贿之风,可方法不对,反而给自己惹了麻烦。咱做人做事儿,得走正道,不能想着抄近路,耍小聪明,不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篇二:包拯智断“人情案”
话说北宋年间,开封府那可是热闹非凡。咱们的包拯,每天都在这开封府大堂上处理各种案子。
有一天,包拯刚升堂,就有两个人吵吵嚷嚷地被带了进来。一个是城里绸缎庄的老板王富贵,另一个是乡下的穷书生李秀才。
王富贵抢先说道:“呐,您可得为我做主啊!这个穷酸书生,在我店里赊了一匹绸缎,说是进京赶考路上做件新衣服,可这都过去好几个月了,也不见他还钱。”
李秀才赶忙跪地磕头:“大人冤枉啊!我当时确实赊了绸缎,可我进京赶考回来后,家里突遭变故,实在是拿不出银子还账。我并非有意拖欠。”
包拯听了,眉头一皱,心说这案子看似简单,可其中似乎还有隐情。他问王富贵:“你这绸缎庄开了多年,想来也不缺这一匹绸缎的钱,为何非要这穷书生还钱呢?”
王富贵有些支支吾吾地说:“大人,我这也是小本生意,每一分钱都得计较啊。”包拯心里明白,这王富贵肯定还有别的心思。
包拯又问李秀才:“你既说家里突遭变故,究竟是何事?”李秀才哭着说:“大人,我赶考回来,家中父母都染上重病,为了给他们治病,我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实在是凑不出银子还王老板。”
包拯思索片刻,计上心来。他对王富贵说:“王老板,你看这样行不行,李秀才如今确实困难,不如你就做个好人,这绸缎钱就算了,本府日后若有需要绸缎之处,定去你店里照顾生意。”
王富贵一听,心里有些不乐意,但又不敢违抗包拯的意思,只好勉强点头。包拯接着又说:“不过李秀才,你也不能就这样算了,你虽有才学,但如今家中贫困,不如就到王老板店里帮忙,以工钱抵债,你看如何?”
李秀才赶忙谢恩:“大人如此安排,小人感激不尽。”王富贵这下可傻了眼,本想着让包拯帮自己讨回银子,没想到最后却让这穷书生到自己店里干活。但他也不敢反对,只好认了。
清正廉洁的故事
过了几个月,李秀才在王富贵店里勤勤恳恳干活,不仅把绸缎钱还清了,还凭借自己的才学帮王富贵出谋划策,让绸缎庄的生意越来越好。王富贵这才明白,包拯这是在帮他呢。
从这事儿咱能明白,做人呐,得有点人情味,不能只认钱不认人。就像王富贵,一开始只想着要钱,差点就得罪了一个有才能的人。而包拯呢,巧妙地处理了这个案子,既解决了纠纷,又让双方都受益。这告诉咱们,遇到事儿别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多为别人想想,说不定最后受益的还是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