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十个经典故事二年级
篇一:
《廉洁十个经典故事》
故事一:羊续悬鱼
东汉时,羊续在南阳郡做太守。有一天,一位下属给他送来了一条当地有名的白河鲤鱼。羊续很为难,他知道如果收下这条鱼,就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来送礼,这违背他为官的原则。可是直接拒绝又怕伤了下属的面子。于是,他把鱼收下了,不过并没有吃,而是将鱼悬挂在院子里。过了几天,那位下属又来送鱼,羊续指着悬挂着的鱼说:“你上次送的鱼还在那里呢,我可不能再收了。”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羊续廉洁的品质。要是官员们都像羊续这样,那官场该多清正啊!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故事二:子罕辞玉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他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过了,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
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失去了珍宝。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珍宝吧。”就好比一个人有自己心爱的玩具,他视若珍宝,而子罕心中的珍宝就是廉洁啊。这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珍贵的东西,廉洁对于子罕来说,比美玉更有价值。
故事三:杨震拒金
东汉的杨震,曾经举荐王密做了县令。有一次,王密怀揣着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很惊讶,他问王密:“咱们是老朋友了,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听了很生气,他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非常惭愧地离开了。杨震就像一棵挺立在黑暗中的大树,坚守着廉洁的根基。要是都像王密这样想,在没人看到的时候就做坏事,那这个世界不就乱套了吗?
故事四:陶母退鱼
晋代的陶侃,年轻的时候做过管理鱼梁的小官。有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把鱼封好,又退了回去,还写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这不仅没有好处,反而让我担忧。”陶母多明智啊。这就像我们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样,陶母深知廉洁的重要性,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故事五:诸葛亮自报财产
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为蜀汉鞠躬尽瘁。他生前曾向后主刘禅上表说:“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多廉洁啊。他把自己的财产情况都清清楚楚地告诉刘禅,就像一个透明的人一样。他全心全意为国家,并不谋求个人的财富。对比现在一些贪心的官员,他们只想着自己捞钱,诸葛亮的品质不是更加显得珍贵吗?
故事六:吴隐之饮贪泉
晋代的吴隐之,到广州做刺史。广州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只要喝了贪泉的水,就会变得贪婪。吴隐之来到贪泉边,他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然后他喝了贪泉的水,还赋诗一首。在他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一尘不染。这就说明,廉洁与否在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界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本身意志坚定,即使处在诱惑之中,也能保持廉洁,难道不是这样吗?
故事七:于谦两袖清风
明朝的于谦,为官清廉。有一次,他要进京述职。他的同僚劝他带些土特产去打点一下。于谦却扬起他的两
只袖子说:“我带有清风。”并作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把廉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官场中保持着自己的高洁。那些总想靠送礼来升迁的人,看到于谦这样,难道不应该感到羞愧吗?
故事八:于成龙的廉洁
于成龙是清朝的官员,他一生清廉,被百姓称为“于青天”。他在任职期间,生活非常简朴。他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旧的衣服。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用来帮助百姓。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百姓的心。在那个贪污成风的年代,于成龙却能坚守廉洁的操守。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像于成龙这样,百姓的生活该多么幸福啊!
故事九:司马光的“典地葬妻”
清正廉洁的故事司马光一生正直,为官廉洁。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因为家境贫寒,竟然没有钱来好好安葬妻子。最后,他只能把自己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才凑够了钱来办理丧事。司马光就像一颗坚实的石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和那些奢侈浪费、贪污受贿的人相比,他的品德是多么高尚啊!
故事十:海瑞的清廉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他穿的衣服是补丁摞补丁,吃的饭也很简单。他在任期间,大力惩治贪官污吏,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像一把利剑,斩断官场中的腐败。他的廉洁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要是每个官员都能像海瑞一样,那官场就会变得清正廉洁,百姓也会过上好日子。
这些廉洁的故事,每一个都像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散发着光芒。它们告诉我们,廉洁是一种美德,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坚守廉洁的操守。不要被金钱和权力所诱惑,要像这些古人一样,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
篇二:
《廉洁十个经典故事》
故事一:羊续悬鱼
东汉时,羊续在南阳郡做太守。有一天,一位下属给他送来了一条当地有名的白河鲤鱼。羊续拒收,可那下属执意要留下。羊续不好当面拒绝,就先把鱼收下了。等下属走后,羊续就把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过了几天,那位下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鱼。羊续指着柱子上已经风干的鱼说:“你上次送的鱼还在那儿呢,我怎么能再收你的鱼呢?”那下属很羞愧地走了。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羊续清正廉洁的品质。要是人人都像羊
续这样,面对诱惑坚决说不,那这个世界该多好呀。
故事二:子罕辞玉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就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给玉工看过了,这是一块宝物,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回答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吧。”子罕的话多么有智慧啊。这就好比在岔路口,一个通往贪婪的黑暗,一个通往廉洁的光明,子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光明的道路。
故事三:杨震拒金
东汉时期的杨震,为官清廉。有一次,他路过昌邑,他以前举荐的王密担任昌邑县令。王密夜里怀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很惭愧地走了。杨震就像一棵挺拔的松树,在金钱的狂风面前,纹丝不动。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他这种坚守廉洁的精神吗?
故事四:陶母退鱼
晋代陶侃年轻的时候,做了一个小官。有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陶母收到后,把鱼封好,又退给了陶侃,并写信责备他说:“你身为官吏,拿官府的东西给我,这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陶母是多么深明大义啊。这就如同在廉洁的大花园里,陶母拔掉了可能滋生贪婪的杂草。
故事五:吴隐之饮贪泉
东晋的吴隐之到广州做刺史。广州有个叫贪泉的地方,传说喝了贪泉的水就会变得贪婪。吴隐之不信邪,他到了那里后,特意去喝了贪泉的水,还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广州任职期间,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他就像一盏明灯,在充满诱惑的黑暗中,坚定地散发光芒。
故事六:包拯不持一砚归
包拯任端州知州时,端州盛产端砚。以前的知州都要在离任时带走很多端砚,可包拯任满离去时,却连一方端砚都不拿。当地百姓都很敬佩他。包拯就像一股清泉,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着自己的清澈。如果官员们都像包拯这样,那百姓该多么幸福啊。
故事七:于谦两袖清风
明朝的于谦为官清廉。有一次,他要进京述职。有人劝他带些当地的特产去打点关系。于谦却扬起袖子说:“我带有清风。”并作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的廉洁就像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令人敬仰。
故事八:于成龙的廉洁
于成龙在清朝为官,他一生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他不管到哪里任职,都和百姓同甘共苦。他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旧衣服。他的廉洁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他这样的官员,才是百姓真正需要的官员啊。
故事九:海瑞的故事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廉洁清正。他在担任地方官时,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打击豪强,为百姓谋福利。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他就像一只啄木鸟,不断地啄去官场中的害虫,维护着廉洁的生态。
故事十:孔繁森的故事
现代的孔繁森,他两次进藏,一心为藏族同胞服务。他自己生活节俭,却把钱用来帮助藏族的贫困众。他
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西藏这片土地。他就像一朵盛开在高原上的雪莲,纯洁而又无私。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廉洁奉公不只是古代的美德,在现代也一样闪耀着光芒。